动物小动物小百科(春季有哪些常见的小动物)

一、冬天来了,有什么小动物会冬眠的吗

一、蛇——集体冬眠

当冬天气温开始下降变冷时,蛇的体温则随之下降,蛇体的功能减退。当气温下降至10℃时,蛇停止一切活动,开始进入冬眠。

在冬眠期间,蛇不吃不喝,新陈代谢降到最低水平,靠体内积累的脂肪消耗提供能量,以维持其生命活动的最低需要。冬眠是蛇对低温的适应,也是蛇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遗传特性。

野外冬眠时往往几十条或成百条蛇聚集在一起,在干燥的洞穴内、树洞内,这样可以升高体温,减少水分蒸发,利于越冬。直到次年春暖花开、外界气温高于10℃时,蛇方能从冬眠中苏醒,开始出洞生活。

二、蝙蝠——倒立半年

蝙蝠的体温变幅很大,可达56℃(由-7.5-48.5℃),某些大型的食果蝠,由于其生理和行为特点不同,体温比较恒定,而绝大多数的小型食虫蝠则是典型的异温动物。留在原地的种类则在严寒的冬季便进入长时期的冬眠。

据不完全统计,栖息在列宁格勒附近的大耳蝠和北棕蝠在一生中其活动的时间仅占1/15~1/20,其余的时间都在睡眠(库加金,1959)。当环境温度达到16~28℃时,蝙蝠即处于深睡状态,睡眠的蝙蝠生理机能减慢,新陈代谢降低。由于代谢低耗,致使某些蝙蝠寿命较长。

蝙蝠会用后爪攀住石缝,然后大头朝下缩在一起,开始自己的冬眠。

三、刺猬——缩成一团

在气温降到7℃时,刺猬才进入冬眠状态。刺猬冬眠长达四五个月的时间,进入冬眠后,体温下降,其它生理机能也一同减弱。

举例来说,一只清醒的刺猬每分钟呼吸约五十次,在冬眠的时候每分钟至多呼吸八次,有时只呼吸一次,甚至一连几分钟都不呼吸,一只清醒的刺猬每分钟心跳二百次,冬眠的时候减少到二十次。

小小的刺猬会在冬眠时将自己紧紧裹成一个小刺球,在体温过低时醒来调整一下再接着睡,早起的刺猬不仅没东西吃,没准还会丧命。

四、乌龟——一动不动

乌龟为变温动物,水温在10℃以下时,即静卧水底淤泥或有覆盖物的松土中冬眠。冬眠期一般从11月到次年4月,当水温上升到15℃时,出穴活动。水温18-20℃开始摄食。20℃以上怕热,躲在深水淤泥中。

五、青蛙——明年再见

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蛰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气变暖时再回到水中繁殖。

六、松鼠——屯粮过冬

在寒冷的北方,有些松鼠会和田鼠、熊一样躲进窝里冬眠;而在比较暖和的南方,松鼠一般不会冬眠,而是储存食物过冬,人们仍然能在冬天看到松鼠在野外活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蝙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刺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乌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松鼠

二、世界上最小的动物叫什么名字

截止至2019年10月4日,世界上最小的动物是:H39。

H39是原生动物代号,在原生动物中的一种同肋膜肺炎菌相似的单细胞动物。H39是世界上最小的动物,最大直径长0.3微米。

单细胞的动物称之为原生动物,意思是指它们生来就具备各部分分化和必要的生活机能。生命进行到多细胞动物就称后生动物,那指的是卵细胞要经过胚胎发育变形阶段才能出生的动物。

后生动物范围很广,它包括二胚层、三胚层、原口动物、后口动物等。H39是最小的单细胞动物。

扩展资料:

形态特征

比蚕微粒子更小的动物,那是原生动物中的一种同肋膜肺炎菌相似的单细胞动物。它只有0.1微米长,其中有一种代号为H39的,最大直径长0.3微米,比巴倍虫要小得多。估计要有1000万亿个放在一起,才不过1克重。

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身体表面包着一层膜,膜上密密地长着许多纤毛,靠纤毛的划动在水里运动。它身体的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叫“口沟”,相当于“嘴巴”。

口沟内的密长的纤毛摆动时,能把水里的细菌和有机碎屑作为食物摆进口沟,再进入体内,供其慢慢消化吸收。残渣由一个叫肛门点的小孔排出。H39靠身体的外膜吸收水里的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39

三、世界上最小的动物是什么

1.截止至2019年10月4日,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动物的是原生动物H39。这种动物与肋膜肺炎菌相似,是一种单细胞生物。

2. H39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小的动物,其最大直径长0.3微米。它属于原生动物,这是指那些生来就具备各部分分化和必要的生活机能的单细胞生物。

3.在生物学上,生命进程到达多细胞生物时称为后生动物。后生动物包括二胚层、三胚层、原口动物、后口动物等广泛分类。

4. H39是最小的单细胞动物之一。它的形态特征比蚕微粒子更小,甚至比巴倍虫还要小。据估计,1000万亿个H39的重量大约只有1克。

5. H39全身由一个细胞组成,表面包裹着一层膜,并在膜上长着许多纤毛,通过纤毛的划动在水里移动。

6. H39的身体一侧有一条凹入的小沟,称为“口沟”,这相当于其“嘴巴”。口沟内的纤毛能将水中的细菌和有机碎屑摆进口沟,进而进入体内,供其慢慢消化吸收。

7.残渣通过一个称为肛门点的小孔排出。H39通过身体的外膜吸收水中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H39

四、春季有哪些常见的小动物

1、青蛙:浮出水面,在水草上进行产卵;

2、燕子:从南方飞回到自己生活的地方;

3、蜜蜂:休息了一整个冬季的蜜蜂开始忙碌地采蜜;

4、大雁:从南方飞回西伯利亚进行繁殖;

5、七星瓢虫:七星瓢虫是鞘翅目瓢虫科的捕食性昆虫,七星瓢虫为益虫,成虫可捕食麦蚜、棉蚜、槐蚜、桃蚜、介壳虫、壁虱等害虫。冬天,七星瓢虫在小麦和油菜的根茎间越冬,也有的在向阳的土块、土缝中过冬。春天,一旦气温升到10℃以上,越冬的七星瓢虫就苏醒过来,开始活动,在麦类和油菜植物株上能找到它。

6、蛇:蛇是四肢退化的爬行动物的总称,属于爬行纲蛇目。部分有毒,但大多数无毒。所有蛇类都是肉食性动物。目前全球总共有3,000多种蛇类。蛇类是变温动物,体温低于人类,又被称为冷血动物,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蛇会进入冬眠状态。

7、刺猬:刺猬属于异温动物,是猬亚科的一类猬形目哺乳动物的统称。刺猬在夜间活动,以昆虫和蠕虫为主要食物,一晚上能吃掉200克的虫子,遇敌害时能将身体卷曲成球状,将刺朝外,保护自己,刚出生时的刺猬眼盲。刺猬不能稳定地调节自己的体温,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所以刺猬在冬天时有冬眠现象。刺猬在秋末开始冬眠,直到第二年春季,气温会暖到一定程度才醒来。

五、怎么才能保护好小动物呢

1、少吃动物,关爱动物。

2、跟杀害小动物的人做斗争。

3、宣传爱护小动物的活动。

4、可以用出黑板报或者手抄报的形式来鼓励人们热爱小动物。

5、如果看见残害国家保护的小动物还可以用法律手段来举非法报猎杀者。

6、可以从健康的角度告知给危害小动物的人们,过多食动物脂肪肉类容易引起肥胖高血压等疾病。

扩展资料:

保护方式:

1、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濒危动物的根本性措施就是保护其栖息地,而保护栖息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不仅可以保护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而且还可以使其他种类的野生动植物得到很好的保护。

我国已建立了数百处濒危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使相当一部分濒危动物得到切实保护,野驴、野牛、亚洲象、白唇鹿、羚牛、马鹿、金丝猴、大鸨等的数量,已有明显增加。

2、开展驯养繁殖

驯养繁殖,是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濒危动物资源的一条有效途径。发展人工繁殖种群,既可防止或延缓有关物种的灭绝,又可满足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减少对野生种群的猎捕压力,还可为实施再引进工程提供种源,重建或壮大有关物种的野生种群。

改革开放以前,动物园系统是我国驯、养繁殖濒危动物的主体,但其目的主要在于展览。

3、实施再引进工程

再引进工程是保护、壮大极度濒危动物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所谓的再引进,就是在某个物种曾经分布但现已灭绝的地区,再引入该物种的活体用于建立新的种群;或者是向某物种现存的极小的野生种群补充新的活体,以充实该野生种群并促进其发展壮大,后者又称再充实。

4、资源监测

开展资源监测是保护和持续利用濒危动物的必要步骤。通过资源监测,可以了解濒危动物野生种群数量的消长和分布区的变迁,为国家制定有关保护管理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关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建立全国性的资源监测体系。

5、提高法律保护地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濒危动物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保护管理的难度也会不断加大,必须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规范濒危动物保护管理和经营利用行为。对于那些目前尚未濒危但开发利用强度很高的一般保护动物,需要将其列为重点保护动物,限制对其野外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

6、开展国际合作

濒危动物是全世界的共同财产,其保护管理更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濒危动物保护管理资金严重不足,技术、设备和保护管理方法还很落后,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需要向有关国家学习先进经验。

在一定范围内,离开了国际合作,有些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就难以开展,有些种类的濒危动物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护动物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