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猫科动物大百科(各种猫科动物大百科图片)

猫科动物八大分支?

第一个演化支是在1080万年前从谱系中分离的豹属谱系。这一世系包括狮、虎、豹、美洲豹和雪豹,也就是会咆哮的大猫,它们的舌骨都未完全骨化,舌骨的中部具有伸缩性很大的弹性软骨腱,这使它们能发出震天动地的怒吼。同时在此世系中还包括云豹(Neofelis)的两个种:云豹(Neofelis nebulosa)和巽他云豹(Neofelis diardi),与众不同的形态特征暗示着它们经历了一段长期的独立进化。(此后的研究发现巽他云豹和亚洲大陆的云豹已有一百万年的生殖隔离史而归为独立的物种。巽他云豹分布在苏门达腊和婆罗洲,其毛色比云豹稍暗,云状斑更小)

大约140万年后,在亚洲出现了第二个分支:亚洲金猫谱系,现存物种包括3种中小型猫:婆罗洲金猫(P.badia),亚洲金猫(P.temminckii)和云猫(P.marmorata),且仍栖息在东南亚。云猫与豹属有亲缘关系。

第三个分支狞猫谱系包括:狞猫属Caracal和薮猫属Leptailurus。被分为三个非洲种:狞猫(Caracal caracal),非洲金猫(Profelis aurata)和薮猫(Leptailurus serval)。其祖先约在1000万到800万年前展开了第一次洲际迁徙,进入了非洲。在这段时期,海平面比现今低60公尺,红海两端的陆桥将非洲与阿拉伯半岛连接起来,促进了它们前往非洲的迁徙。

第四个分支是美洲豹猫谱系,包括大部分南美小型猫科,分支时间约在800万到720万年前。。

第五个分支是猞猁谱系,该世系同样与豹属有一定关联,但最近来自Johnson等人更有力的研究表明,它们的关系比之前所想的要更远。在此演化支中,短尾猫(Lynx rufus)作为基群,但加拿大猞猁(Lynx canadensis)和欧亚猞猁(Lynx lynx)并未构成姐妹分类单元。

第六个分支美洲狮谱系在670万年前分支出来,包括美洲金猫属和猎豹属。是美洲狮(也叫山狮)、獭猫(jaguaundi)与美洲猎豹(American Cheetah)的源头。在美洲的沉积物中所发现的这些物种的化石,确定了它们在西半球的起源。

300万到200万年前,新一次的冰期导致海水再度下降,再加上板块的位移,使南北美洲大陆经由巴拿马地峡相连。这一时期有少数猫科抓住了迁徙的机会,向南进发,来到了一个没有胎盘食肉动物存在的大陆。南美洲与北方大陆已经隔绝了几千万年,上面住满了有袋类动物,其中还有几种成功的肉食性种类。但当猫科动物穿越巴拿马地峡抵达南美洲时,已经练就了成为终极掠食者的致命武器。含蓄得多的有袋肉食动物根本不是它们的对手,几乎所有的原生有袋类动物,都迅速被迁徙而来的美洲豹猫谱系取代。而这个谱系在新家演化得更是多样,造就了七种目前仍然生存在南美洲的猫科物种。

随着最后一次冰期在约1万2000年前结束,覆盖整个加拿大与美国北方的冰雪逐渐融化,荒芜的北美洲变成了广袤的草原与森林。在这之后却突发了一场巨变,根绝了北美洲40多种哺乳动物,也就是更新世大灭绝。庆幸的是,在几百万年前海平面仍然很低的时候,有一群猎豹祖先回到了亚洲,随后在非洲定居;美洲狮则躲在南美,逃过了一劫。

大约在猎豹经由白令海峡从美洲迁至亚洲的同一时期,豹猫谱系与野猫谱系与它们在美洲的亲戚分离出去,越过白令陆桥,抵达了亚洲。在这段时间里,同样在亚洲,豹属谱系比以往散布得更广。老虎的分布遍及南亚和东南亚;而在中亚的北部与西部,雪豹则适应了喜马拉雅山脉与阿尔泰山脉的高海拔地区。花豹不仅扩散至整个亚洲,还进入了非洲,也就是它们如今出没的地方。狮子与美洲豹在上新世晚期来到北美洲,大概是在400万到300万年以前。更新世大灭绝虽然使上述两个物种在北美洲消失,但美洲豹逃到了南美洲,而散布至非洲的狮子,则到了一个比欧洲、亚洲或美洲更适合生存的大陆。

地中海盆地周围的茂密森林与广袤沙漠,逐渐崛起的是少数几种小型猫(体重不到10公斤):东亚丛林猫(East Asian jungle cat)、中东沙猫(Middle Easten sand cat)、非洲黑足猫(African black-footed cat ),以及一种普遍的野猫种类,其下还有广受认可的四个亚种(欧洲亚种、中亚亚种、近东亚种与中国亚种)。这些野猫亚种中的其中一种,最终登堂入室,进入人类的生活。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生德里斯科(Carlos Driscoll)进行了一项分析全世界家猫与野猫的全面性分子遗传研究,已经厘清了这个过程:所有家猫带有的遗传特征,都与来自以色列与近东地区的亚洲野猫相符。

猫应该是在几次不同时机下被驯养的,但也都是在约1万至8000年前的肥沃月湾,当游牧的人类族群开始围着农地形成小村庄的时候。野猫也许受到谷仓里为数众多的啮齿动物吸引,而这些猫所展现的小心谨慎显然引起了人类注意,因为能迅速解决讨厌的啮齿动物,而为自己争取到一席之地。越来越驯化的野猫大量繁殖,也把自己与人类的幸福连结在一起。

人类把驯养的家猫散布至全球各地,如今世界约有六亿只家猫,几乎是唯一没有被保育机构认定为受威胁或是濒危的猫科动物。从19世纪开始,猫主人会让自己的宠物虎斑猫选择性地交配,以培育讨喜的品种。

猫科动物有哪些?

常见的猫科动物有老虎、狮子、猎豹、兔狲、猫、猞猁等。猫科动物分为猎豹亚科、猫亚科、豹亚科3个亚科,共有15属38种。

1、猎豹属。仅1种,即猎豹。斑纹较深,背部具黑色条纹,是基因突变引起的变种,不是亚种。猎豹体长100~150厘米,尾长70~90厘米,体重35~72千克。雄性略大于雌性。栖息于有丛林或疏林的干燥地区,平时独居,仅在交配季节成对,也有由母豹带领4~5只幼豹的群体。是奔跑最快的哺乳动物,时速可达120公里。以羚羊等中、小型动物为食。除以高速追击的方式进行捕食外,也采取伏击方法,隐匿在草丛或灌木丛中,待猎物接近时突然窜出猎取。每胎2~5仔。寿命约15年。分布于非洲大部地区和亚洲的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及邻近地区。

2、猫属。包括荒漠猫、丛林猫、沙丘猫、黑足猫、野猫5种。荒漠猫分布于青海西部和四川北部,为中国特有种,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丛林猫分布于亚洲中西部。沙丘猫分布于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以及亚洲中部。黑足猫分布于非洲南部少数地区。野猫有多个亚种,主要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三个群系。现代家猫作为一个种有近250个品种,如美国短毛猫、英国短毛猫、东方短毛猫、异国短毛猫、苏格兰折耳猫、波斯猫、暹罗猫、喜马拉雅猫、加拿大无毛猫、布偶猫、德文卷毛猫、金吉拉猫、土耳其安哥拉猫、美国卷耳猫、阿比尼亚猫等。

3、兔狲属。仅1种,即兔狲。体形粗短,大小似家猫,体重2~3千克,栖息于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区,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里或利用旱獭的洞穴,通路弯曲,深2米以上。夜行性,多在黄昏开始活动和猎食。视觉和听觉发达,遇危险时则迅速逃窜或隐蔽在临时的土洞中。腹部的长毛和绒毛具有很好的保暖作用,有利于长时间地伏卧在冻土地或雪地上,伺机捕猎。叫声似家猫,但较粗野。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野兔、鼠兔、沙鸡等。分布于中亚及中国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4、豹猫属。有豹猫、扁头豹猫、锈斑豹猫、渔猫4种。体长约100厘米,尾长约40厘米,体重约4千克,树栖,攀爬能力强,夜行性。其与家猫杂交繁育的后代称“孟加拉豹猫”,是很受欢迎的宠物猫品种。扁头豹猫分布于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较为罕见,喜食果实、植物块茎和鱼。锈斑豹猫分布于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体长约45厘米,尾长约22厘米,体重约1.3千克,是体型最小的猫科动物。豹猫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各地。

5、薮猫属。仅1种,即薮猫,有约19个亚种。体长约有67~100厘米,四肢近100厘米,是猫科动物中四肢比例最长者。耳大,听觉发达。栖息于水源充足的高草草原地带,善攀爬跳跃,捕捉各种小型脊椎动物,乃至小羚羊。圈养状态下的最长能活20年。因毛皮华丽而被大量捕杀。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地区。

6、金猫属。有婆罗洲金猫和金猫2种。婆罗洲金猫仅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体长约53~67厘米,体重约2.3~4.5千克,野外数量极其稀少。金猫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和东南亚,华南亚种分布于中国东南部,西南亚种分布于中国西南部。体长约90厘米,尾长约50厘米,体重约12~16千克。体色变异较大,黄色、黑色等均有。除在繁殖期成对活动外,一般独居。夜行性,以晨昏活动较多,白天栖于树上洞穴内,冬季常有白天活动的现象。

7、非洲金猫属。仅1种,即非洲金猫。分布西非和中非的热带雨林地区。体长61~100厘米,尾长16~46厘米,肩高约39~55厘米,雄性体重在11~14千克,雌性约6千克。在非洲,非洲金猫被认为是“花豹之子”或“花豹的兄弟”,因为当地人相信非洲金猫总是伴随着花豹。人们把非洲金猫当作一种凶猛的动物并对其充满畏惧,在很多地区非洲金猫是当地部落的图腾。

8、美洲金猫属。仅1种,即美洲狮,有6个亚种。体长105~196厘米,尾长约67~78厘米,肩高55~80厘米,体重34~72千克,为猫亚科中最大者。雄性比雌性大近1倍。全身为单一的灰色、红棕色或红色。栖息于除热带雨林外的各种环境,生活于森林、丛林、丘陵、草原、半沙漠和高山等多种生境,可以适应多种气候和自然环境。美洲狮是一种喜欢在隐蔽、安宁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善于攀爬和跳跃,独居,全天均可活动,以各种脊椎动物为食。广泛分布于美洲。

9、细腰猫属。仅1种,即细腰猫。体较细长,似黄鼬,头体长约50~77厘米,尾长33~61厘米,体重4.5~9千克。毛色有黑、灰褐和棕红三个色型。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洼地带,栖地于靠近流水源头的低地灌木地带,独居,捕食各种小型脊椎动物。其猎物有鱼、小型哺乳动物、爬虫动物和鸟类。数量较少,分布于南美洲,已引入北美南部。

10、虎猫属。有8种,如虎猫、小斑虎猫、长尾虎猫等。虎猫体长30~90厘米,尾长30~40厘米长,肩高约45厘米,体重11~16千克,雄性略大。分布于美洲,从美国得克萨斯州到阿根廷北部。小斑虎猫为该属体型最小者,最大者不过2.8千克,数量稀少。分布于南美洲。长尾虎猫尾长,极善攀爬,踝关节能旋转180度,后足可钩住树枝,甚至倒垂于树上。分布于美洲,从墨西哥到乌拉圭。

11、草原猫属。有南美草原猫、乔氏猫、南美林猫3种,南美草原猫分布于南美洲南部和西部高原地区,乔氏猫分布于南美洲的玻利维亚、阿根廷、巴西南部和巴拉圭等国家的森林和丛林地带,南美林猫分布于南美洲西南的狭长区域,包括智利中部和南部,以及阿根廷巴塔哥尼亚地区安第斯湖附近的部分地带。体型均似家猫。因毛皮而被捕杀,数量下降。

12、山原猫属。仅1种,即山原猫,为所有野生猫科动物中最美丽的动物之一。总长74~85厘米,体长57~64厘米,尾长35~48厘米,肩高36厘米,体重4千克。山原猫的外观像雪豹,约有家猫的大小,但尾巴较长,有一身银灰色带光泽的皮毛,有斑纹及斑点。栖息于海拔5000米以上寒冷多风、植被稀少的高山地区。分布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包括玻利维亚西南部、秘鲁南部、阿根廷西北部和智利北部。

13、狞猫属。仅1种,即狞猫,包括7个亚种,体长60~95厘米。栖息于干燥的旷野,也有在山区、树丛和沙漠活动的踪迹。白天躺在洞穴中,半夜外出觅食,主食鸟类、小兽。跳跃能力极强,能捕捉降落或起飞时的鸟类。以小家族形式在一起,有一定的领地,并用尿液标记领地的范围。2岁性成熟,寿命约17年。因毛皮而被猎杀,数量减少,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以及亚洲西南和印度西北部地区。

14、猞猁属。有4种,即加拿大猞猁、猞猁、西班牙猞猁、短尾猫,体型中等,体粗壮,尾短,耳尖具毛簇。加拿大猞猁分布于北美北部,体形较小,毛深且色淡,以灰色和红棕色为主,偶有灰蓝色变种,斑点较浅。猞猁分布于欧亚大陆,有8个亚种,体长90~130厘米,体重18~32千克,为该属体型最大者。西班牙猞猁分布于欧洲西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体形较小,体色较浅,斑点较深。短尾猫分布于北美大部分地区,有11个亚种,体长72~98厘米。猞猁属多栖息于较寒冷的森林灌丛地带,独居,无固定巢穴,善攀爬和游泳,夜行性,耐饥性强,捕食各种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为珍贵毛皮兽。

15、云豹属。仅2种,即云豹和马来云豹。云豹有3个亚种,头体长61~106厘米,尾长55~9厘米,体重16~23千克,为豹亚科最小者,身体两侧有6个云状的暗色斑纹故名,瞳孔长方形,犬齿锋利,与前臼齿之间的缝隙较大,其长度比例在猫科动物为最。马来云豹曾经是云豹的亚种之一,2006年升级为独立物种,夜间活动,善爬树,从树上跃下捕食猴、鸟、鼠、野兔、小鹿等小哺乳动物,偶偷吃鸡、鸭等家禽。

猫科动物的统一特征

各种猫科动物大百科(各种猫科动物大百科图片)

猫科动物有哪些?

1. 猫科动物包括:家猫、豹、虎、狮、美洲豹、豹猫、雪豹、金钱豹、云豹、非洲野猫、印度森林猫、草原猫、渐新猫、山猫、沙漠猫等。

2. 猫科动物是一类体型相对较小、身体柔软、灵活性强的食肉动物,其中一些成员拥有非常敏锐的听觉和视觉以及优秀的攀爬和跳跃能力,特别适应于狭小的树冠和峭壁环境等。

此外,猫科动物大多数是独居和夜行的生物,以猎取其他动物为主要方式获取食物。

3. 猫科动物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控制其他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密度,同时还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