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所有百科单词,各种动物的资料 2024-09-03 01:07:03 0 0 一、各种动物的资料1、大熊猫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548只。2、西伯利亚平原狼西伯利亚平原狼(学名:Canis lupus campestris):是灰狼的一个亚种,属于食物链中上层的掠食者,是西伯利亚雪橇犬“哈士奇”(hasky)的祖先。通常群体行动。它们活动在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西伯利亚针叶林、草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犬科家族成员。具有很好的耐力,适合长途迁移。它们的胸部狭窄,背部与腿强健有力,使它们具备很有效率的机动能力。它们能以约10公里的时速走十几公里,追逐猎物时速度能提高到接近每小时65公里,冲刺时每一步的距离可以长达5米。由于它们会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纪末期前都被人类大量捕杀。3、树袋熊树袋熊,又称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英文名Koala bear来源于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为树袋熊从他们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喝水,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树袋熊并不是熊科动物,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而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它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性情温顺,体态憨厚。4、袋鼠袋鼠是任一种属于袋鼠目的有袋动物,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袋鼠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袋鼠“有时候指所有的有袋动物。这个词源自Guugu Yimidhirr(一种澳洲原住民语言),后来袋鼠这个词被约瑟夫·班克斯在詹姆斯·库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中命名。5、美洲豹美洲豹,学名:Panthera onca(Linnaeus, 1758),又叫美洲虎,是现存第三大的猫科动物。体重70—180千克,咬力可达1250磅。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一种大型猫科动物。它身上的花纹比较像豹,但整个身体的形状又更接近于虎。在猫科动物中,美洲豹的体型仅次于狮、虎。野外寿命约18年。人工饲养的历史达20多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熊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伯利亚平原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树袋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袋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洲豹二、动物百科知识原来我一直认为是先有鸡而后有蛋。其原因是:我知道这必然不是神论中是神创造了鸡,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为什么神不先创造蛋而要先创造鸡,这明显是行不通的。那么我就想,从进化论来说,一定是先有鸡,因为鸡可以从一类爬行动物(类鸡的),或者是鸟类自然选择进化而来,所以说我不可能认为是先有蛋,因为如果是蛇生了蛋,那么其后代还是蛇,鸟生的蛋,孵出后还是鸟,恐龙生的蛋,破壳后依然是恐龙。也许你也是这样赞同我的想法,就是因为我所能理解的是鸡容易进化得来,而并非是蛋的无中生有。恰恰是这样的想法,总让我们存在这样的定性思维,认为鸡是由鸟直接自然选择72变立马变出来的。但是请想一想这“变”到底发生在哪里?即使我是达尔文的粉丝,即使我也知道鸡和蛋的问题必然会牵扯到遗传变异,但是是谁先由变异得来,现在我终于懂了:原来是先有蛋后有鸡。因为你可以这样理解,从远古时代有某只生蛋的鸟儿,有一天生下了一个蛋,但是,也许是因为自身的细胞基因存在问题,或者是当时的环境时机不是很好,不适合一般鸟儿的孵化,所以此时幼鸟在内部生长的时候发生了基因的变异,就如同古诗中的丑小鸭一样,天鹅生出了一只丑小鸭,但不同的是遗传变异后那只变异后的鸟儿出生后就再也没有了飞行的能力,它已经不再是鸟而是鸡的始祖了,所以由这只变异出来的鸡生蛋后再孵出鸡,然后鸡再生鸡,那么,这一切就成立了。值得说的一点是:之前的那个蛋已经不可以再称为鸟蛋了,因为里面其实住的是鸡而并非是鸟。也许你还可以这样质疑,为什么便宜会发生在蛋里,而不是那只鸡本身,那是因为就像男性自出身后就不可能变女性一样,有可能变的是最多皮肤被紫外线照得变黑一点,或是环境不适,省电小兵,而并不是使得男女颠倒,也就是本质是不会变的,而如果变异是发生在蛋里那就可以说得通了,我们都知道变异一般都发生在细胞分裂快速的地方,也就是不稳定的时期,所以在蛋里发生的变异也许是染色体数目或者是染色体结构的变化,也就造成了后面的鸡,鸟的分类了,这也是不可逆转的变化。鸡和蛋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孩子们启蒙教育的好例子,因为其中包含的辩证关系真的很耐人寻味,不过后面谜底揭开后也许会有点不好玩了,但是这也毕竟是科学问题,是有结果的。这回我终于明白了,而且是清清楚楚,不过~~~~~~三、动物的命名双名法双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又称学名、二名法,生物学上对生物种类的命名规则。正如“双”所说的,为每个物种命名的名字有两部分构成:属名和种加词(种小名)。属名须大写,种加词则不能。在印刷时使用斜体,或是用加底线的方式取代。例如:Homo sapiens。简化如下:Homo sapiens(种名)= Homo(属名)+ sapiens(种加词)如果在一篇文章中多次提到某一个属,除第一次提及时给出全写,在以后出现时可将属名缩写,但绝不能省略,例如Homo sapiens缩写为 H. sapiens。在很少的一些情况下,由于一个物种已经广为人知,所以其缩写形式就约定成俗了。如在细菌中,Escherichia coli(大肠杆菌)可以缩写成E. coli而不会引起误会。名称来源属名通常使用拉丁文名词,如果引用其它语言的名词,则必须拉丁化。种加词大多为形容词,也可以为名词的所有格或为同位名词。当形容词作种加词时,要求其性、数、格与属名一致。例如板栗Castanea millissima BL., Castanea栗属(阴性、单数、第一格)。有时,名称也会来源于古希腊语,或者是本地语言,又或者是该物种发现者的姓名。事实上,分类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来构造物种名称,比如说会开开玩笑或者是一语双关。然而,无论其来源如何,学名在语法上总是被看作拉丁文。因此,尽管生物学家不赞成,双名法名称有时又叫“拉丁文名”。称为“学名”似乎更恰当一些。请参阅生物学名常用拉丁文和希腊文词语。使用双名法系统的价值双名法系统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简便性和广泛性:同样的名称在所有语言中通用,避免了翻译的困难;任何的一个物种都可以明确无误的由两个单词确定;本系统已经在植物学(始于 1753),动物学(始于 1758)和细菌学(始于 1980[1])中广泛应用。双名法命名的程序体现了其稳定性。特别的讲,当一个种从一个属转到另一个属时(比较常见的现象),如果可能的话,种加词保留一致。类似的,如果原来的两个种合并时,原来各自的种名保留为亚种名。然而,这样的稳定性不太绝对。基于分类上不同的观点,根据生物命名法规的名称修订或在分子系统学中的新发现,同一种生物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学名在流通(请参阅同物异名)。不稳定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命名应遵循优先原则。规范植物(包括真菌,蓝藻)/栽培植物/动物/细菌/病毒的命名法规是不同的。例如, ICBN(植物)命名法规不允许重复名,而 ICZN(动物)法规则允许(如:Gallus gallus)。曾经建议用统一的BioCode来把几个命名法规替换,但考虑到对系统发生树进行命名的PhyloCode而存在争议。种以下层级的命名动物分类学在动物分类学中,一个动物物种可以往下细分,应用三名法来命名一个亚种(有时叫做race),例如新西兰的普通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跟其它地方的有所不同,所以被归入一个亚种Phalacrocorax carbo novaehollandiae。由于动物学仅使用一个种下分类阶元,所以不需要在亚种名前插入任何阶元指示符,人们也明白第三个名称就是亚种名。植物分类学在植物分类学中,一个物种可以向下分为亚种,变种,或者变型,这跟动物学是不同的。种下名称必须跟在一个阶元限定词后面(例如"subsp.")来指明所指的阶元类型,这不会在动物学中出现。一个植物种可能会有亚种(如 Pinus nigra subsp. salzmannii),变种(如 Pinus nigra var. caramanica),还有亚种的变种(如 Pinus nigra subsp. salzmannii var. corsicana),甚至是更为复杂的组合。学名的著作者有时在学名后面会看到跟着一个人名的缩写,甚至是日期。对于一个物种的完整引用不但包括了双名法名称,还包括描述、命名该物种的作者。学名需要斜体,但不得对作者的引用进行斜体印刷。在一篇文章中,对学名作者的引用通常仅需出现一次即可。作者引用在植物学和动物学中有不同的惯例,这由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和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分别确定。植物学名作者引用植物名作者的缩写形式由皇家植物园, Kew发布的标准索引为准;在简要引用中,不需要包括发表日期。标准缩写可以在下面的网址找到国际植物名称索引,作者查询页。所以,在 Pinus sylvestris L.中,缩写"L."指卡尔·林奈;在 Pinus koraiensis Siebold& Zucc.中, Siebold指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 Zucc.指合作者Joseph Gerhard Zuccarini。如果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种移到了另一个属中,原作者的名字用括号括起,修订人的名称跟在括号后。例如,美国红杉首先由David Don描述成Taxodium sempervirens D. Don。后来, Stephan Ladislaus Endlicher指出它和其他 Taxodium不相似,并将它转入新属,发布了新组合 Sequoia sempervirens(D. Don) Endl.。在关注植物分类详细信息的文章(如植物分类专著),还要加上发表地和时间,但在像百科全书或其它非分类学著作中这样的做法很罕见。在上例中,完整的引用应为 Sequoia sempervirens(D. Don) Endl., Syn. Conif. 198(1847),意思是参阅于1847年出版的Endlicher的Synopsis Coniferarum的第198页。动物学名作者引用动物学名只用作者的姓,而且必须给出全写而不得缩写,不写作者名字。如果有两位作者的姓相同,则加上其名字的首字母缩写。首次发表日期也应注明,与作者间用逗号分隔。例如弓头鲸(Balaena mysticetus Linnaeus, 1758)是由卡尔·林奈描述的,林奈的姓氏Linnaeus用全写给出,并注明了出版日期1758年。如果一个种转入别的属,原著者和发表日期用括号括起,表示已经经过了修订,但是修订者和修订日期不予列出。所以白额雁首次由Giovanni Antonio Scopoli描述为Branta albifrons Scopoli, 1769。后来的研究发现它与雁属(Anser)的关系比与黑雁属(Branta)更近,因此被转入该属,现在引用的形式是Anser albifrons(Scopoli, 1769)。在正式的分类著作中,应给出更为详尽的引用。原名和发表信息都要给出,例如 Branta albifrons Scopoli, 1769, Annus I Hist.-Nat. 69。历史卡尔·林奈发明了将物种根据其共同特点,按照科学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这是与双名制密切相关的。然而林奈并非发明双名法的人。早在林奈200年前的Bauhin兄弟就发明了这种方法。他把这种方法普及开来。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