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食性动物百科?动物肝脏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

一、动物肝脏是酸性食物还是碱性食物

动物肝脏属于酸性食物,具体原因如下:

好吃的东西几乎都是酸性的,如鱼、肉、米饭、酒、砂糖等,全都是酸性食物,相反,碱性食物如酸角、海带、蔬菜、白萝卜、豆腐等多半是不易引起食欲却对身体有益的食物。

酸性食物是依据流行的酸性体质理论而来的,而不是指食物直接测试pH值的分类。即食物经过消化后最终形成氮、碳、硫、氯、盐等形成酸根留在体内的称酸性食物。

酸性食品通常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食品,因含硫(S)、磷(P)、氯(Cl)元素较多,在人体内代谢后产生硫酸、盐酸、磷酸和乳酸等物质。

扩展资料:

食物酸碱性判断原则:

1、成熟度与否

成熟的蔬菜通常为碱性;未成熟的水果,酸味重或涩味浓,为酸性食物。

2、有机栽种或无机栽种

蔬果若生长在无机或喷洒化肥农药的土壤中,土壤所含的矿物质原本就缺乏,所以生长的蔬果碱性矿物质不足,偏为酸性,不如有机蔬果为健康的碱性食物。

3、发芽与否

所有含植物蛋白的坚果、豆类、核果、谷物均为酸性食物,但有例外,例如豆类中的黄豆,坚果类的杏仁、巴西豆,种子类的芝麻,谷物类的乔麦、小米等。

含植物蛋白的种子等,若能经由泡水,催芽,发芽或到形成芽苗,则酸性渐减而碱性渐增,最后反而形成具足碱性的食物。

4、其它

食品添加剂,加工、精制食物及各种碳酸饮料,处方用药,合成性维生素丸,其它各类合成性药物,均为阴性酸性食物,呈现酸性反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酸性食物

二、《昆虫记》中20种动物的简介

《昆虫记》中20种动物如下:

1、石蚕 2、蜣螂 3、蝉 4、泥水匠蜂 5、螳螂 6、蜜蜂、猫和红蚂蚁 7、矿蜂 8、萤 9、被管虫 10、樵叶蜂11、采棉蜂和采脂蜂 12、西班牙犀头13、蚱蜢 14、黄蜂15、蛴螬 16、蟋蟀17、赤条蜂 18、捕蝇蜂 19、寄生虫20、松毛虫。

一、石蚕:属石蚕蛾科。外形特点:头部及前胸背板黑色,翅膀褐色,停栖时呈屋脊状,各脚细长。生活习性:幼虫为水栖性,会吐丝将溪流水中的石块、细砂、枯枝等黏结成巢,每一个种类都有特定的巢型,成虫生活于溪流附近,栖息量很多。

二、蜣螂俗称屎壳郎,属鞘翅目金龟子科。外形特点:体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昆虫。生活习性:蜣螂能利用月光偏振现象进行定位,以帮助取食。有一定的趋光性。

三、蝉是节肢动物门,昆虫纲,半翅目,蝉科的一类生物。外形特点:蝉有两对膜翅,形状基本相同,头部宽而短,具有明显突出的额唇基;视力相当良好,复眼不大,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得很开,有3个单眼。触角短,呈须状。

生活习性:蝉的幼虫生活在土中,有一对强壮的开掘前足。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根部汁液,削弱树势,使枝梢枯死,影响树木生长。

四、舍腰蜂也称为金腰蜂(泥水匠蜂)外形特点:头部有两只触角,触角末端向外弯曲,胸部圆柱状,尾部细长末端有膨胀,后四脚偏长。

生活习性:屋子旁边,主要会选择一个能够暴露在夏日里的炎热之下的地点。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够有一只大一点儿的火炉,还要有一些能够燃烧使用的柴火。已经变得乌黑的天花板、木缝、烟筒等。比如说,在养花房里,在厨房里等。

五、螳螂外形特点: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

生活习性: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

扩展资料:

《昆虫记》分十卷,每一卷分17~25不等的章节每章节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在该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作者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映社会人生,其重点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昆虫记

三、昆虫有哪些生活习性

1.食性

昆虫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对食物形成的一定选择性称为食性。不同种类的昆虫取食的习性也不同。根据昆虫取食的食物的性质,可将其食性分为四大类:

(1)植食性以取食活体植物及其产品的食性为植食性。这类昆虫占昆虫总数的40%~50%。根据它们取食范围广狭,又可分为3种。

①单食性:只取食一种植物的昆虫的食性叫单食性。如三化螟只取食水稻。

②寡食性:取食一个科或近缘科内的若干种植物的昆虫的食性叫寡食性。如菜青虫取食十字花科和与其近缘的木犀科植物。

③多食性:取食多科多种植物的昆虫的食性叫多食性。如玉米螟为害40个科中200种植物。

(2)肉食性昆虫以小动物或其他昆虫活体为食的食性叫肉食性。按取食方式又分为捕食性,如瓢虫捕食蚜虫;寄生性,如寄生蜂寄生于害虫体内。

(3)杂食性昆虫既吃植物性又吃动物性食物的食性叫杂食性。如蜚蠊等昆虫。

(4)腐食性以腐烂的动、植物体以及动、物粪便为食的昆虫的食性叫腐食性。如蜣螂。

2.趋性

是指昆虫对外界环境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活动。前者为正趋性,后者为负趋性。昆虫的趋性很多,按其刺激物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种。

(1)趋光性昆虫对光源刺激而产生趋向光源的反应称为正趋性。如蛾类等夜间活动的昆虫。反之为负趋性,如蜚蠊等昆虫。

(2)趋化性趋化性是昆虫对一些化学物质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其正、负趋化性通常与昆虫觅食、求偶、避敌和寻找产卵的场所有关。如菜白蝶对含油芥子油成分的十字花科植物有特殊的趋化性;而菜蛾则不趋向含有香豆素的木犀科植物上产卵。

除此外,昆虫趋温性、趋湿性也反映了昆虫的趋性活动。

3.群集性

同种昆虫大量个体高密度的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称为群集性。群集性又分为临时性群集和永久性群集两类。

(1)临时性群集是指昆虫仅在某一虫态或某一段时间内行群集生活,过后即分散。如一些毒蛾、刺蛾、叶蜂等低龄幼虫行群集生活,高龄后即分散;瓢虫多群集在一起越冬,当度过寒冬后即分散。

(2)永久性群集群集时间长,包括整个生活周期。如东亚飞蝗等昆虫。

4.假死性

有些昆虫受到突然接触或振动时身体卷缩,静止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呈假死状态,稍停片刻即恢复正常活动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假死性。如叶甲、象甲、金龟子、黏虫等。

5.扩散

扩散是指昆虫个体在小范围内分散或集中的活动,这种行为也分为分散或蔓延。通常是在环境条件不适或食料严重不足时发生,它是昆虫扩大生活空间的生活方式之一。如蚜虫以有翅蚜在田内或向邻近田扩散。

6.迁飞

迁飞是指昆虫的成虫成群地从一个出发地长距离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它是一种种群行为,具有遗传特性。如水稻褐飞虱、小麦黏虫等。

7.滞育和休眠

滞育和休眠都是昆虫为了保护自己的一种抗逆行为。

(1)滞育是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的遗传性。通常在不良环境即将到来之前,已经进入滞育,一旦进入滞育的昆虫,即使恢复到适宜环境,也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2)休眠休眠也是由于不良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但当不良环境消除后,便可恢复生长发育。

8.拟态和保护色

拟态和保护色都是昆虫适应环境的方式之一。

(1)拟态是昆虫“模拟”其他生物姿态,用以保护自己的现象,称为拟态。如枯叶蝶形似枯树叶,菜蛾停息时形似鸟粪等。

(2)保护色是指一些昆虫的体色与周围环境的颜色极其相似,避免被天敌发现的现象。如蚱蜢、螳螂等昆虫它们春天多为绿色,秋天为枯黄色。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