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动物视频百科 给大象拔刺的主要内容

一、动物的生活习性

鹧鸪、鲫鱼、松鼠的生活习性——

鹧鸪的生活习性

鹧鸪前额有一带状条纹,横过双眼,下行至颈部,形如护胸衣巾样,胸下部、背部多呈银灰色,翼上有多条黑色条纹,嘴、脚桔红色。体长约34-38cm,雄鸪体重550-650g,雌鸪400-550g。鹧鸪栖息于灌丛和疏树的低矮山谷内、或丘陵的石坡、沙坡上。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枝上,其鸣声特殊。白天成群在灌丛中或窜到邻近庄稼地里觅食,其主食为植物种子、浆果、嫩枝叶、苔藓、地衣,兼食昆虫。4月末5月初开始繁殖,营巢于草丛或灌丛石堆中。因为鹧鸪具有啄癖和相互啄食残杀习性,暂时喂养时应给以营养成分丰富,数量充足的饲料,并保证有足够长度的食槽和水槽;不要把病鸪或伤鸪与正常的放养在一起;除此之外,还要挂一些稻草或麦秆供应鹧鸪磨喙和去喙,防止鹧鸪之间发生相互啄食,甚至残杀。

鲫鱼的生活习性

鲫鱼是杂食性鱼,但成鱼主要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因为植物性饲料在水体中蕴藏丰富,品种每繁多,供采食的面广。维管束水草的茎,叶,芽和果实是鲫鱼爱食之物,在生有菱和藕的高等水生植物的水域,鲫鱼最能获得各种丰富的营养物质。硅藻和一些状藻类也是鲫鱼的食物,小虾,蚯蚓,幼螺,昆虫等它们也很爱吃。

鲫鱼采食时间,依季节不同而不同。春季为采食旺季,昼夜均在不断地采食;夏季采食时间为早,晚和夜间;秋季全天采食;冬季则在中午前后采食。

生活在江河流动水里的鲫鱼,喜欢群集而行。有时顺水,有时逆水,到水草丰茂的浅滩,河湾,沟汊,芦苇丛中寻食,产卵;遇到水流缓慢或静止不动,具有丰富饵料的场所,它们就暂栖息下来。

生活在湖泊和大型水库中的鲫鱼,也是择食而居。尤其在较浅的水生植物丛生地,更是它们的集中地,即使到了冬季,它们贪恋草根,多数也不游到无草的深水处过冬。

生活在小型河流和池塘中的鲫鱼,它们是遇流即行,无流即止,择食而居。冬季多潜入水底深处越冬

松鼠的生活习性

松鼠为典型树栖鼠种,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以树枝、苔薛和羽毛等为构巢物,在树枝间筑巢。巢呈圆形,出口开于背风面,但也有栖居于树窟内,也有的以旧的大鸟巢加以修补而成。松鼠每年可做几个巢、有主、副巢之分,副巢用于临时休息。雄鼠很少筑巢,大多利用旧巢。

松鼠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也取食昆虫及其幼虫、蚁卵、鸟卵及其他动物,但主要食物为落叶松等针叶林的种籽,夏季多取食各种浆果和蘑菇;在食物缺少的情况下,亦吃树的幼芽。日间活动,清晨最活泼,不冬眼,但冬季活动减少,严冬寒冷之际,很少出窝活动。

松鼠有贮藏食物的习惯。每当果实成熟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它嘴里含着胡桃、橡实或者其他好吃的东西,每当它从一个树枝跳到另一个树枝的时候,贮备就会增加。它不仅搜集胡桃和成熟的果实,而且还常常把磨菇挂在上面的树枝上,待风干后,收藏到仓库里。它确实具有一种高超的本领,即能找到合适的树枝,并把磨菇挂在上面,而且晒干后不会掉下来。在松鼠的仓库里,发现有胡桃和其他植物种子,但没有一个是腐烂的或生虫子的,质量全都很好。松鼠的仓库很多,然而其中一些可能会遭受到风雨和冬季猛烈的暴风雪破坏,使其附近外貌形状被改变而再也无法找到。这种小动物建造的球形巢的入口可以从里面封闭起来,巢外大雨倾盆,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挂满冰雪的大树被吹得吱吱作响,而它却安然躺在温暖的巢穴中并等待晴朗日子的到来。此时,它便去找自己的贮藏物,一旦找到便饱餐一顿。如果没有暴风雪或雨,而且太阳照得比较暖和,它就会沿着树枝跳来跳去,进行游戏玩耍,这时那长长的尾巴使其跳跃的距离能达到10米远。当它感到疲劳时,就回到自己的窝里小想。当夜晚刮起了暴风雪,树木又发出吱吱的响声时,它却在保温良好的巢中休息。树洞贮藏室和营巢毗邻的便利条件,使它冬天下会饿死和冻死,故不需要进行冬眠。

乌鱼、鲫鱼、罗非鱼、鲢鱼、鲤鱼的生活习性

1、乌鱼的生活习性

又称乌鳢、黑鱼、财鱼、生鱼、乌鱼、乌棒、蛇头鱼、黑鱼棒子、斑鱼、草鳢等。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头较长,前部扁平,后部隆起,头上被有小细鳞,颇以蛇头。口大,端位,具有尖锐的牙齿,口裂后端延伸至眼后缘。眼小,位于口的前上方。背鳍和臀鳍较长,可达尾柄基部,尾鳍圆形。体被圆鳞,侧线完全。全身青褐色,头民、背色较深暗,腹部较淡。体侧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块,头侧有两纵行黑色条纹。背鳍、臀鳍、尾鳍均有黑色斑纹。胸鳍、腹鳍浅黄色,胸鳍基部有一黑色斑块。

乌鳢喜栖息于水草丛生、淤泥底质的湖泊、水库、河流、河沟及池塘,内外荡等水体中。平常潜伏在水草茂密的水底,捕食或水中缺氧时才到水体中上层活动。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有辅助呼吸器官可直接呼吸空气中的氧。故耐低氧,在少水或潮湿的地带也能长时间生存。生存水温0-41℃,适宜生长温度为16-30℃。遇有适害时,可以潜伏于底泥中。能在水面跳跃,同时发出钝音。可随细小水流转移水域中,在少水的潮湿淤泥地带也能生活相当长时间。冬季常进行穴居生活,潜伏于泥中停食不动。

乌鳢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食性随鱼体大小而变化,

10厘米以下的幼鱼主要以桡足类、枝类、水生昆虫、仔鱼、小虾为食;成鱼则以各种小型野杂鱼为食,主要有鲫鱼、餐条、泥鳅等。

乌鳢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2龄,体重在500克能上能下,怀卵量约为2万粒。5-7月为产卵期,以6月较为集中。产卵方式为筑巢类型,是属一次成熟、分批产卵,卵为金黄色的浮性卵。

2、鲫鱼的生活习性

鲫鱼又叫河鲫、鲫瓜子。体侧扁而高,腹部圆,头较小,吻钝,口端位呈弧型;眼较大,无须;体呈银灰色,背部较暗,鳍灰。因生存的环境不同,形体与颜色也有所差异。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饵鱼是一种中小型淡水鱼,也是内陆江河湖塘分布最广的野生鱼种,家养的很少。它的个体较小,一般250克以上就算大鲫鱼了,超过1000克的数量不是很多。但在多年少有人捕钓的水域中,最大个体可达3000克。

鲫鱼的家族成员广,有银灰鲫鱼、银鲫鱼、百鲫鱼、彩色鲫鱼、金鲫鱼、乌鲫鱼等多个品种。它分布广泛,是垂钓的主要鱼种之一,一年四季均可垂钓。

(1)栖息于水的下层,鲫鱼是底栖性鱼类,经常栖息在杂草丛生的水域,游弋到有腐殖质的水底觅食。

(2)喜欢清洁水域和水草,清洁水域溶氧充足,且微生物等杂物少,水质不污染,鱼儿在这样的水域里游动觅食有舒适感,食欲旺。水草丛生处有饵鱼爱吃的食物,且隐蔽性强,鱼有安全感。同时水草还是鱼儿产卵繁殖的天然产床。

(3)文静而胆小,胆小是鱼类的共性,而卿鱼尤其胆小,害怕惊扰。大鲫鱼更甚。鲫鱼性情温顺、文静,警觉性很高。见到食物,并不马上吞食,而是慢慢靠近,在周围转着圈观察一番,然后才慢慢腾腾地用口轻啄饵食,边吞边吐,反复几次。有时还先用身子蹭一蹭,或用尾巴扇一扇,不肯轻易吞下。鱼群中如果某一同伙被钓走,便立刻逃之夭夭,过一段时间才又小心翼翼地游回来。如若有人往水里扔石块,或是岸边大声喧哗,响动较大,便潜入水底不动。

(4)食性杂,四季寻食,鲫鱼食性较杂,荤素都吃,以荤为主。同时喜吃植物性饵料,也吃有机碎屑及底栖小动物。蚯蚓、蛆、虾、面食、饭粒、薯类都喜欢吃。而且一年四季,只要水温适宜,随时都在觅食。当然鲫鱼也有个换口味的习惯,一般是春秋二季喜吃荤饵,夏季喜吃素饵,深秋以后则荤素兼食。不过平时垂钓,也应注意荤素饵的更换,或是交替使用。例如用荤饵钓了一段时间,鱼不大贪嘴了,不妨改钓素饵。反之亦然。

(5)喜温暖,惧酷热,怕强光,鲫鱼是广温性鱼类,适合鲤鱼生存的最佳温度是15℃~25℃,在这个温度范围内,鲫鱼的活动能力最强,食欲旺盛。

春秋之季,鲫鱼喜欢到岸边浅水区域,尤其是水草繁密的地段游戈、觅食;炎热的夏天,浅水区水温被晒得很高,鲤鱼便潜入深水处栖息,或到荫凉处“乘凉”;到了严寒的冬季,便游

进深水域避寒去了。鲫鱼最惧怕强光照射,很少到水面晒太阳。

(6)喜活水,喜风,鱼类绝大多数都喜欢活水。这是因为活水不仅带来了充足的氧气,还往往夹带着鱼儿爱吃的杂物,同时还会对鱼儿生活的水域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对于鲫鱼来说,尤其喜欢从外部注入的新鲜水(包括涨水和下雨),因为这能给胆小而好动的鲫鱼提供了“天赐良机”。鲫鱼喜风,刮三四级风的天气,表现异常活跃。

(7)喜欢群集,鲫鱼生性喜欢群集,且多是个体大小相近的聚集在一起,形体相差悬殊的元缘相聚。所以往往能在某个窝点接连钓上很多条鲫鱼,而且个体大小相差不多。

(8)生长缓慢,饵鱼生长速度较慢,当年鱼也就是长到100克左右。正因为这样,鲫鱼绝大多数都属野生,很少有放养的。

(9)数量多,游速慢,上钩后逃窜力不大。

(10)繁殖能力强,鲫鱼的性腺较其他鱼成熟得早,隔年鱼便能产卵,一边产卵一边长个头;而且产卵期长,从春季一直可持续到秋季,产卵数量多,卵产在浅水域的水草或其他物体上。鲫鱼繁殖能力强是它分布广、数量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点,鲫鱼产卵期间照样觅食,这与其它鱼类是不同的。

(11)生命力极强,鲫鱼的耐受力特好,生命力极强,不易死亡。即使水域环境很恶劣,只要有水,没有毒质污染,就能存活和繁衍后代。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某个养鱼塘的水已被抽干,但当有了水之后,又有鲫鱼出现,这是鲫鱼原先产下的卵埋人湿土中了,当有水之后,经过阳光照射,便孵化成小鱼的缘故。有的水域被轻度污染后,其他鱼几乎都死光了,但饵鱼却不会绝迹,仍可钓到。

3、罗非鱼的生活习性

罗非鱼,又叫非洲鲫鱼,体形很像鲫鱼。体色灰褐,背鳍发达,背较厚,体短而高,肉厚且鲜嫩。它适应性强,产量高,已成为我国南方各省广泛养殖的鱼种之一。近年来,北方某些地区,也开始人工饲养。

(1)罗非鱼属杂食性。幼鱼主要食浮游动物和藻类,成鱼则以植物性食料为主。对蚯蚓、小虾、蚂蚱、红虫、蟋蟀、桑蚕等活饵都很爱吃;人工喂养的饲料主要是由玉米面、麦麸、豆饼、鱼粉等混合制成。

(2)食量大,贪吃好钓。比较呆傻,上钩后不易脱钩,生手也能钓着,不用担心“剃光头”。

(3)喜温惧寒。最适宜生存的水温是20℃~35℃,低于8℃便会死亡。繁殖水温必须在20℃以上。

(4)繁殖力强。水温条件适宜,每年可产卵5~8次,而且是雌鱼用口孵化,每次少则几十粒,多则几百粒,成活率百分之百。雌鱼在孵化期间(大约两周左右),停止摄食。

(5)生长快,产量高。6个月鱼可长到250~350克左右,当年可长到400~500克。罗非鱼属淡水小型鱼种,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这种鱼适合我国南方地区饲养。北方地区,罗非鱼只能是当年饲养当年清塘,不越冬。

(6)适应能力强,很少有疾病。其忍受力和耐低氧的能力超过其它鱼。对水域环境要求不高,即便是在污水中也能存活。

(7)属于下层鱼,早晚栖息于水体下层,其他时间多在中层或中上层活动。盛夏季节食欲旺盛,也最肥壮。

(8)“老实憨厚”,有些呆傻。耐干扰不易受惊,岸上人说话走动有声响,基本不影响就饵。喜欢成群抢食,一点不滑头。是淡水鱼中最好钓的一种鱼。

4、鲢鱼的生活习性

鲢鱼又名白鲢、水鲢、跳鲢、鲢子。体侧扁、稍高,呈纺锤形,头大吻短,口宽、眼小,鳞很细,体呈银白色,腹部有肉棱。鲢鱼是人工饲养的大型淡水鱼,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多与草鱼、鲤鱼混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较宜养殖的优良鱼种之一。

(1)鲢鱼属中上层鱼。春夏秋三季,绝大多数时间在水域的中上层游动觅食,冬季则潜至深水越冬。

(2)属于滤食性鱼类。主要食物:鲢鱼终生以浮游生物为食,并喜吃草鱼的粪便和投放的鸡、牛粪。对酸味食物很感兴趣,对糟食也很有胃口。鲢鱼的饵食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水位越低,其摄食量越大;冬季越冬少吃少动。

(3)食欲与水温成正比。鲢鱼喜高温,最适宜的水温为23℃~32℃。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在北方7~8月份是钓鲢的好时机,秋分以后,天气渐凉,鲢鱼食欲有所降低,就难以钓到了。

(4)性情活泼,喜欢跳跃,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但行动不是很敏捷,比较笨拙。鲢鱼喜肥水,个体相仿者常常聚集群游至水域的中上层,特别是水质较肥的明水区。

(5)胆子小怕惊扰。当受到惊扰或碰到网线时,便纷纷跳出水面越网而逃。

(6)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每年4~5月产卵,当年鱼可长到500~800克,三龄鱼体重可达3~4千克,最大个体可达到30千克。

(7)耐低氧能力极差,水中缺氧马上浮头,有的很快便死亡。

5、鲤鱼的生活习性

鲤鱼又叫鲤拐子、黄河鲤鱼等,种类繁多。体形呈纺锤形,侧扁,吻长而坚硬;眼小鳞大,有两对须;尾鳍下部为红色,体侧两面近金黄色,背部鳍硬刺,微黑。属大型淡水鱼种之一。分布范围广,江河、湖泊、水库、沟塘,到处都有它的踪迹,是我国淡水鱼中产量最高的鱼种,也是垂钓的主要对象。

(1)属底层鱼。栖息于水域的松软底层和水草丛生处,喜欢在有腐殖质的泥层中寻找食物。早晚风平浪静时,也常到岸边浅水区游弋觅食。

(2)食性杂,荤素皆吃,以荤为主。幼鱼期主要吃浮游生物,成鱼则以底栖动物为主要食物。小鱼、小虾、红虫、俎虫、螺肉、水蚯蚓以及藻类果实等,都是它的美味佳肴。尤其喜吃红蚯蚓和薯类,对有香味的甜面饵特别感兴趣。随着气候和水温的变化,其摄食口味也会发生某些改变,有时有明显的选择性。鲤鱼的吻部长而坚,伸缩性强,吃饵常常翻泥打洞,有点像猪拱食,并随之泛起气泡。在鱼塘抽水干枯后,可以看到塘底和岸边那无数的圆形坑窝和孔洞,便是鲤鱼所为。

(3)喜弱光,喜活水。鲤鱼喜欢在水色比较暗褐、透明度较低的水域中生活,阴天时比晴天时活跃。特别喜欢在有新水注入的流水口处游弋和觅食。

(4)机警聪明。鲤鱼较比其他鱼类要聪明机警得多,素有“鬼子鲤”之称。鲤鱼上钓后,为逃避“灭顶之灾”,会使出浑身解数与人对抗。如在水底原地不动“打桩”。躲进障碍物或草丛之中等等,有时甚至能够制造某种假象来迷惑你。鲤鱼胆小,一有动静便立即逃窜。

(5)生长快,寿命长,个体大。当年鱼可长到250~800克(指人工喂养),三龄鱼体重可达2000克。在江河、湖泊和大中型水库中,二三十千克以上的大鲤鱼为数甚多。鲤鱼的寿命比较长,一生能活四五十年,素有鱼中“老寿星”之称。

(6)摄食量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是决定鲤鱼食欲的关键因素。水温20℃~25℃时,食欲最旺,从早至晚不停地摄食,上钩率最高;水温低于10℃,活动量很小,基本上不进食;水温在2℃以下时,躲进深水处越冬,不吃不动。

(7)生性好动,到处游弋觅食,有逆水而上的习性。在一个地方呆不了多长时间,爱跃出水面蹦跳。鲤鱼虽好动,但较孤僻,不大合群。大鲤鱼喜欢单独行动。

(8)适应能力强,能耐寒、耐碱、耐低氧,对水体要求不高,能在各种水体中生活,只要水域没有被污染,就能生存。

(9)繁殖力强。两冬龄鲤鱼便开始产卵,产卵数量大。在我国北方,每年的五月上旬至中旬(长江以南地区早些),雄雌鲤鱼相互追逐游到岸边浅水区水草稀疏处(无水草则找岸边僻静处),进行交尾和产卵,卵贴于水草或其他物体上发育、孵化成幼鱼。鲤鱼交尾期不进食,产卵后食量大增。每年春夏之交、盛夏和初秋,摄食量最大,初春和深秋次之。冬季南方仍可钓到鲤鱼,在北方则相当困难了。

沙鳖、石蛙、蛤蜊、蜈蚣的生活习性

1、沙鳖的生活习性

沙鳖又叫山瑞鳖、山瑞,呈椭圆形,体扁平,体表覆以柔软的草质皮肤,无角质盾片,骨板不外露,周边有柔软的肉质裙边,腹甲比背甲小,头尾完全可以伸入甲内,颈基部两侧各有一团大肉瘤,背甲隆起呈褐色或灰绿色,腹甲呈白色且有黑斑块,生长快,个体大,一般个体重8~10公斤,最大有50公斤。山瑞与水鱼的不同特点:一是前者性情温顺,不咬人,不殴斗,行动较迟钝;后者较凶残,幼鳖会咬人或互斗,爬行十分敏捷。二是山瑞颈部两侧和背甲前缘有瘤状突起,皮肤粗糙;鳖则皮肤光滑,无瘤肉突出。

山瑞白天多栖息于山涧、溪道、水沟、河湖、池沼等草丛的沙泥中,喜欢钻入泥沙中,所以又叫沙鳖。它是一种变温动物,当水温下降到10℃以内,便潜伏在沙石底下冬眠,当水温回升到18~20℃,便苏醒过来开始觅食。山瑞在水温为24~32℃时,食欲最旺,生长最快。在自然界它主要吃小鱼虾、昆虫、螺蚬肉,还爱吃禽畜肉脏、蚯蚓、蝇蛆、菜梗、瓜果皮,也爱吃人工配合饲料。

2、石蛙的生活习性:

石蛙又称棘蛙、石蛤蟆、石鸡,属两栖纲蛙科。

二、形态特征:石蛙形似黑斑蛙,但比黑斑蛙粗壮肉肥。成蛙一般体长10~13厘米,体重150~250克,大的可达400克以上,头宽大于头长。皮肤粗糙,背部皮肤呈暗灰色,有许多疣。雄性背部有长短不一的窄长疣,疣上有小的黑刺。石蛙不仅背部有疣,头、四肢、背面、体侧也布满小的圆疣,疣上还有分散小黑棘。雄体的胸部长有分散的角质黑丁肉刺,固又名棘胸蛙。雄性前肢较粗壮,指端圆,略膨大,第一指基部尤为粗大,雌性腹面皮肤光滑,没有黑刺。石蛙的头又宽又扁,吻端圆并且突出于下颌,吻棱不很明显,两鼻孔之间距离与两眼间距离几乎相等。

石蛙分布于我国南方诸省,长栖息于海拔150~1000的密林峡谷间、溪流中、石窟里、岩沟内,昼伏夜出,喜在水上觅食,畏烈日。每年11月底至翌年4月中旬为冬眠期。它在气温25~30度时生长最快。它主要捕食各种昆虫,如椿象、蚱蜢、金龟子、天牛、蚂蚁、叩头虫及螺虾、泥鳅和嫩草根等。人工养殖可投喂蚯蚓、黄粉虫等。 5~9月为石蛙的繁殖季节,每年交配产卵3次。雌蛙年产卵量为500~1000粒,一般产于瀑布下方的树根或石上,有时则附着在水沟的石上或水生植物上。卵很大,平均直径4毫米,最大可达5毫米;卵质膜厚、粘性强,很多卵粘附在一起呈索状浮在水中或附着在水中的物体上。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胚胎发育较慢,经22天开始孵化出小蝌蚪。蝌蚪生活在山溪水坑内的大石缝间或碎石堆内。

3、蛤蜊的生活习性

青蛤俗称蛤蜊、哈皮、圆蛤、黑蚬。

青蛤的贝壳近圆形,壳质薄而坚,两壳相等。壳顶突出位于脊侧中央,尖端前方弯曲,壳面有同心生长轮,细而密。壳表颜色有白色、棕色、黄色和黑色,1厘米以下的幼贝多呈紫色。

青蛤分布在我国南北沿海和河口沿岸的潮间带,多生活在近高潮区和中潮区的泥沙滩涂中。朝鲜、日本、琉球群岛也有分布。

青蛤是一种广温、广盐性贝类。青蛤的适应性较强,具有一定的抗污能力。对底质要求比较广,粗沙、泥沙、粉沙都能生长。多栖息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晰,有淡水流入,底栖硅藻比较丰富的近高潮区和中潮区上部的泥沙中。青蛤的壳色与底质环境密切相关,含泥多的底质,壳色呈黑色、粉沙质多呈白色。青蛤营埋栖生活,生活时以壳的前端向下,后端朝上,以足钻穴,埋于泥沙中。青蛤的水管较长,约为体长的2~3倍,退潮后滩面上会留下一个椭圆形的小孔。埋栖的深度随着季节,个体大小及底质状况而有所差异,一般深度为9~16厘米。夏季埋栖较浅,冬季较深,在同一季节,细粉沙底质的青蛤要比沙质、泥质里的栖埋得深,个体大的要比个体小的埋得深。在未干露时,青蛤在穴内,双壳微张,足和水管伸出,靠近排水管摄取食物和排泄。青蛤的迁移性较小。

青蛤为滤食性贝类,自然海区的贝类主要以底栖硅藻为主。也摄食部分有机碎屑、挠足类残肢等。冬季气温较低,青蛤双壳紧闭,很少摄食。3月份后,摄食逐渐旺盛。生长较快。青蛤的最适生长水温是24~30°C,此时水管全部伸出,伸缩频繁,说明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摄食活动越强,新陈代谢越旺盛。青蛤的胃含物与外界的饵料品种完全一致,说明青蛤对食物的种类没有严格选择性。

青蛤为雌雄异体,满一年可达性成熟,每年性成熟一次。一般当水温达到25~28°C时,性腺发育到最高峰,性腺发育可分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和休止期。

青蛤性腺,雄性呈乳白色或淡黄色,雌性呈粉红色。成熟精子活跃,卵子呈圆球。

青蛤繁殖高峰多在大潮汛,精卵不断成熟,不断向外排放。

青蛤生长速度与季节,个体大小及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稚贝到1龄贝,生长较快,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生长速度逐渐减慢。1龄贝最大可长到2.5厘米左右,2年一般可长到3.0厘米以上。

4、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靠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7.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为60%~70%、窝土湿度为10%~20%时,蜈蚣的一切生命活动最为活跃,这是蜈蚣生长发育最适合的湿度。

蜈蚣属肉食性动物,其性凶猛,不但吃食弱小动物,还敢向比它大几倍的动物进攻。蜈蚣喜食各种昆虫,如蟋蟀、蝗虫、金龟子、稻苞虫、蚱蜢、蜘蛛及各种蝇、蜂类的卵或蛹,也爱吃蚯蚓、蜗牛、蛞蝓,此外也会捕食蜥蜴、壁虎、蛙类、小鱼等。当食物缺乏或水分减少之时,也会吃西瓜、黄瓜、苹果等多汁瓜果,以及幼嫩青草、蔬菜等来维持生命活动。

蜈蚣有饮水的习性,人工饲养蜈蚣时需供给清洁的饮水,可把饮水装在浅盘中,让其自由饮水。

蜈蚣雌雄异体,异体受精,卵生,有孵卵和育仔的习性。蜈蚣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化等。

二、给大象拔刺的主要内容

一天,身为赤脚医生的沈石溪被一公一母两只大象“绑架”。但是,到了一棵树下,沈石溪才知道这两只大象想自己给小象治病。虽然沈石溪自嘲自己是世界上最差劲的医生,但仍然治疗小象。来,是因为一个铁钉扎进了小象的足垫,已经有好几天了。于是沈石溪立即给小象动了手术。

沈石溪先用酒精给小象消毒,但小象却像孩子一样害怕疼痛,像猪一样嚎叫。这一叫,让大公象不满意了,要把沈石溪绞死。多亏了母象安慰了雄象,沈石溪才保住了一条小命。然后沈石溪硬着头皮,大胆地继续治疗。但是小象疼得不停地尖叫。沈石溪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阻止小象尖叫。

自己又很害怕死,只好破口大骂,没想到这一骂竟然把小象镇住了。沈石溪很快拔出了钉子。清洗伤口时,小象忍不住哭了起来,沈石溪又骂了小象一顿。这次虽然把小象镇住了,但又轮到母象不满意了,于是它在沈石溪的耳边大吼了一声,震得沈石溪眼冒金星,耳膜发胀。

比十个摇滚乐队还要响亮。因此,沈石溪也不敢对小象大骂,便只能和它一起哭。当沈石溪痛哭的时候,沈石溪拉着嗓子痛哭;它身体哆嗦时,沈石溪也在地上颤抖打滚;他痛苦得乱甩鼻子时,沈石溪也像中了枪子似的揪住胸口摇晃。

雄象和母象可能感觉到沈石溪和孩子在一起受苦,这样挺公平,也有可能觉得沈石溪又哭又闹的样子挺滑稽,它们安静下来,不再干涉沈石溪的治疗。沈石溪终于清理了小象的伤口,撒上消炎粉,用厚纱布包起来。

过了一会儿,小象和它的父母一起走进了树林。一个月后,沈石溪又经过那里,得到了医疗费——一大罐蜂蜜,小象也来和沈石溪表示友好。

扩展资料:

故事寓意:

人和人表示亲热,是彼此伸出手来握手;象和象表示亲热,是鼻尖和鼻尖勾拉在一起握鼻;可惜“我”一个赤脚医生的鼻子只有一寸高:没法和大象握鼻。

人类文化和社会文明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更新,但生命中残酷竞争、顽强生存和追求辉煌的精神内核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因此,动物小说更有理由赢得读者,也更有理由追求不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给大象拔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沈石溪动物绘本:给大象拔刺

三、大象吃肉吗

大象不吃肉。

大象是哺乳动物,是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动物,耳朵大,鼻子长圆筒形,能蜷曲,多有一对长大的门牙伸出口外,全身的毛很稀疏,皮很厚,吃嫩叶和野菜等。

它们主要外部特征为柔韧而肌肉发达的长鼻和扇大的耳朵,具缠卷的功能,是象自卫和取食的有力工具,象鼻全部是由肌肉组成的,鼻孔开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状突起,能捡拾物品,象鼻非常灵活自如,可以捡拾重达1吨的物体,也可以捡拾花生那样小的食物。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据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数据显示,全球约有1.6万头亚洲象正在遭受圈养带来的痛苦。对于大象表演,骑乘大象等带来的危害,人们的认知度还不高。

例如,在旅游业中大量的游客骑乘大象,会导致大象供不应求,价格上涨,盗猎者会在野外抓捕大象,成年象是不能训练的,只有抓捕小象用于训练,抓捕小象的过程当中,成年象会保护小象,经常会出现象群里面的成年象被猎杀的情况。

2015年,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起了“野生动物,并非玩物”的倡议,旨在保护受旅游业影响的野生动物,促使提供大象骑乘和表演等野生动物娱乐活动的旅游场所改善动物福利条件并积极转型,从而让游客可以友好地、负责任地观赏大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赵中华:如何科学理性保护大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象

四、大象怎样区别公母

1,体形不同:成年雄性亚洲象肩高约2.4-3.1米,重约2.7-5吨,雌象体形稍小。同非洲象相比,亚洲象体形较小,耳朵较小,前额较平。

2,有无象牙:只有雄性亚洲象长有象牙。

3,领队不同:象群由“女家长”年长雌象带领,包括母象及其姐妹和未成年雄象。

扩展资料:

雄性普通非洲象,平均肩高3.3米,重量5.5吨;雌性普通非洲象,平均肩高2.8米,重量3.7吨。普通非洲象体型较大,毛色为灰色,后臀与前肩同高,象牙极长,并向上弯曲。象的耳朵很大,有丰富的血管以便散热,尾巴不长,顶端有毛刷。

成年雄性普通非洲象是独居生活,性情易怒,在受到刺激是会进入“狂暴状态”,这是它会攻击任何的事物,异常凶险。象群由年长的雌性带领,它根据经验选择有水源的的迁移路线。

雌性普通非洲象孕期22个月,是哺乳动物中最长的。每胎产1仔,新生幼象肩高大约90厘米,重量大约100公斤。狮子和鳄鱼的攻击是小象成活的最大威胁。野生普通非洲象寿命65-70岁,圈养的寿命可达80岁以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大象

五、狮子为什么不吃大象

1、大象是群居的,再加上体重的比列,皮肤非常的厚。狮子即使捕杀了大象,自己很可能也要受伤,不会贸然攻击有潜在风险的对象,而是没有必要冒受伤的风险!

2、由于整个大象群体的团结、互助性极强,远远超出了其它种类的食草类动物,面对食肉类动物的凶猛攻击,每个大象都不怕牺牲,奋起反击,抗击到底,造成曾经捕食大象的食肉类动物很难得手,甚至在大象的拼死反击下伤亡惨重。

久而久之,远古时代的食肉类动物自然也就不敢去攻击处于成群状态的大象了,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危险。但是记录片里曾经有过狮群捕象的记录片,但那只是个别情况。

扩展资料

狮子的捕食

狮群中,雌狮们是主要的狩猎者。尽管狮子在奔跑的时速高达每小时六十多公里,但是它们的猎物往往比他们跑得还快。狩猎时,这些大型猫科动物并不会注意风向,因而往往将气味暴露给了它们的猎物;而且由于相比于它们庞大身躯的较小心脏,狮子缺乏长途追击的耐力,只冲刺一段路程后就筋疲力尽了。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它们不得不空手而归。不管怎样,狮群狩猎时总是小心翼翼地贴近目标,尽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用作遮掩的屏障隐藏自己,逼近猎物到三十多米的范围内,然后突然地、迅疾地向目标猛扑过去。雌狮在奔跑中贴住猎物,然后一口咬住猎物的颈部直到它窒息死去。这时狮群的其他成员会一哄而上尽情美餐,混战中往往是强劲的雄狮优先独霸猎物,小一些的幼狮只分到少许甚至什么都没得到。雌狮往往集体围猎,狮群成员们分散开围成一个扇型包围一群猎物,把捕猎对象围在中间,然后从各个方向接近,伺机在被围的兽群惊慌奔突时找准一个倒霉的家伙下手。

狮群的捕食对象范围很广,常捕杀非洲水牛,瞪羚,长颈鹿,但它们更愿意猎食体型中等偏上的有蹄类动物,比如斑马、黑斑羚以及其他种类的羚羊。有时候狮子还会打打野猪和鸵鸟的主意。如果非得为狮子列出一张食谱,上面可能会包括非洲大陆上体重能够超过1000千克的所有哺乳动物,以及多种鸟类和一些爬行类,比如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狮子(大型猫科类动物)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