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过冬百科)动物过冬百科知识 2024-10-01 06:44:28 0 0 动物是怎么过冬的? 小动物们通过冬眠、储存食物、迁徙、直接过冬、打洞等方式过冬。 1、冬眠 当气温下降时,冬眠动物体温刚好保持在免于冻死的水平,冬眠时可以几个月不吃不喝,也不会饿死。大致有旱獭,松鼠,刺猬,熊,蜗牛,蛇,山鼠以及蛙类和昆虫等等。 2、储存食物 松鼠会储存一定的过冬食物,但是松鼠并不冬眠,它们在冬天也经常出洞活动,寻找地面积雪或落叶下的坚果,以维持生命,多数时间还是在树洞中呆着。 3、迁徙 春秋间鸟类会来回迁徙的,比如大雁,燕子,丹顶鹤,天鹅等。这样的鸟叫做候鸟。不过有些野生畜类或昆虫也会迁徙的哟,例如我国西藏可可西里的藏羚羊和美洲王蝶。 4、直接过冬 直接过冬的动物多是温血动物,到了冬天,它们的体温基本上还和夏天一样,大致不变。例如羊猪牛马猴等,还有鸟类。不过在冬季来临之前,它们多会长得肥肥胖胖的,还会换上一身厚厚暖和的冬装:畜类换毛,鸟类换羽。 5、打洞 穿山甲要挖几十米深的洞,钻进去过冬,它还要准备几十万只白蚁来当过冬的食物。另外,还有其它的如蚂蚁、田鼠等在冬天来临前贮存许多食物,修好巢穴,冬天躲在巢穴里面,不出来活动。 到底是什么叫做冬眠? 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适应。熊、蝙蝠、刺猬、极地松鼠、青蛙、蛇等都有冬眠习惯。 冬眠可分为入眠、深眠和出眠3个阶段。入眠动物体温开始降低到稳定地接近环境温度的过程,大约需要一到数日。 1.入眠:一般认为,体重迅速增加直到较稳定地停留在较高水平,则是动物已具备入眠的内部条件。否则环境温度虽低但动物仍不入眠。待体温调定到接近环境温度后,便进入深眠。 2.深眠:此阶段长短不定,一般可达数月之久。这时的生理状态发生极大变化。呼吸明显减少,如刺猬的呼吸运动,从常温的每分钟6~18次,降到每分钟1~3次(28~18℃)。在此阶段有时还出现一种间歇式 (阵发性)呼吸,即在短时期较快地连续呼吸之后有一个较长的停息。与恒温动物不同,冬眠动物的间歇性呼吸属于正常的生理状态。 3.出眠:激醒初期,呼吸由节律性转变为间歇性。经过几次阵发性呼吸之后,又变成节律性呼吸,而且频率越来越快,如刺猬可达每分钟60次,待苏醒后又趋向平静,变成每分钟36~40次。心率也一样逐渐加快到超过正常水平,然后又恢复平静,这种呼吸和心率的亢进与激醒开始时的战栗产热有关。与此同时,身体前部的血管舒张,加强心、肺和脑的血液循环,待身体前部复温后,身体后部血管才开始舒张并迅速复温。由于这样的主动复温,使得整个过程只需1.5~2.5小时便可使体温上升30多度而完全苏醒。 动物为什么冬眠? 动物之所以会冬眠,主要是因为天气比较寒冷和食物匮乏等缘故。很多动物在冬天来临之际无法正常维持生存所需要的体温,就会找个地方躲起来冬眠,另外冬天食物匮乏,在找不到食物的情况下通过冬眠可以降低新陈代谢,避免大量消耗能量,方便过冬。 动物冬眠的原因 动物为什么要冬眠 每年一到冬天,大自然就会变得非常的安静,小鸟、青蛙、鱼等等生物都会消失不见,实际上这个时候是因为温度太低,它们或是飞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或是进行冬眠,等来年春天才会醒来。 而小动物们之所以会进行冬眠,也是有各种原因的,动物在寒冷天气到来的时候无法维持正常活动所需要的恒定体温,所以就会找个地方躲起来进入睡眠,度过寒冷的冬天。 另外冬天的时候食物比较匮乏,要是找不到足够的食物,那么很多动物就会借助冬眠降低新陈代谢,避免大量消耗能量,这样就能度过冬季了。动物在冬眠的时候,不管是呼吸、体温、新陈代谢等方面都会降低,这也是适应生活环境所锻炼出来的技能。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