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百科弹涂鱼?什么是弹涂鱼 2024-08-31 02:35:11 0 0 一、跳跳鱼是不是娃娃鱼不是。跳跳鱼生活在江边海边,跳跳鱼一般指弹涂鱼。弹涂鱼,又名跳跳鱼,江边、海边,常见为刺鳍鱼科,世界上共有25种弹涂鱼,根据其形体和行为特点可将其归为四个种类;中国沿海主要有3属6种,分别为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大青弹涂鱼。常见的种类有弹涂鱼、大弹涂鱼,青弹涂鱼。弹涂鱼有鳃,是真正的鱼,一类进化程度较低的古老鱼类小动物。弹涂鱼是鱼类中的天才,它们一生有很多时间都不在水里度过。它们居住的地方长满了红树林,它们很高兴爬到树干或树枝上去。它们把腹鳍用作吸盘,用来抓住树木,用胸鳍向上爬行。弹涂鱼的鳃的周边长有小口,可以盛住一次呼吸的水,很像我们能屏住一次呼吸。它们爬上树,所以能在涨潮时呆在水域外。习性弹涂鱼有离水觅食的习性,每当退潮时,它常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于泥涂上以觅食,或爬到岩石、红树丛上捕食昆虫,或爬到石头上晒太阳。当它出水后,发达的鳃室充满了空气,并把尾部浸在水中,作为辅助呼吸之用。离水生活已经成为它的重要习性。它能在陆地上象蜥蜴一样活泼运动,胸鳍肌柄能前后自如运动,起着爬行动物前肢的作用。为了加强在陆上爬行能力,臀鳍变得很低,尾鳍下叶的鳍条变粗。当胸鳍向前运动时,腹鳍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当它在作短距离蹦跳时,只依赖胸鳍的活动;而在作一米以上距离的跳跃时,就必须辅助于尾部叩击地面。而它只在躁急或受惊吓时,才会作远距离跳跃。每当退潮时,弹涂鱼在滩涂地方跳来跳去地玩耍和互相追逐。弹涂鱼繁殖季节为每年4~9月,每尾亲鱼可产卵1万粒左右。卵位呈球形,有粘性呈黄色。夏季和秋季可看到大量的鱼苗出现在海水比重1.015以下的河口地带。其生长速度较慢,从幼苗到成鱼一般须1~2年时间。娃娃鱼一般指大鲵。大鲵隶属隐腮鲵科,大鲵属,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它的叫声像婴儿的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娃娃鱼”。大鲵俗称“大山椒鱼”,源于其身有山椒味道。大鲵属现有2种,即日本大鲵,产于日本本州岛南部及四国、九州岛;另一种即产于中国的大鲵,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及黄河、珠江中下游的支流中;该鲵分布广,数量多,由于经济价值和环境质量下降等原因,野外种群数量很少。习性:成鲵一般常栖息在海拔1000m以下的溪河深潭内的岩洞、石穴之中,以滩口上下的洞穴内较为常见,其洞口不大,进出一个口;洞的深浅不一,洞内宽敞平坦。白天常卧于洞穴内,很少外出活动,夏秋季节,也有白天上岸觅食或晒太阳的习性。大鲵一般夜出晨归,常住一个洞穴。捕食主要在夜间进行,常守候在滩口乱石间,发现可猎动物经过,突然张嘴捕食。大鲵适宜栖息于水温3~23℃的水中,个体大的多生活于深水处,中小型个体多在浅水处。成鲵多数单栖活动,幼鲵常集群在乱石缝中,其生活最适水温为10~20℃。大鲵常将头部伸到水面进行呼吸,皮肤也是它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在含氧量较高的水中,大鲵可较长时间伏于水底不浮出水面呼吸。在人工饲养情况下,每6~30分钟将鼻孔伸出水面呼吸一次,吸气约几秒至数10秒。二、什么是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odestus分类:鲈形目特徵:体延长略呈圆柱状;眼大且略突出,腹鳍愈合成吸盘。鱼体灰褐色,背部颜色较深且具小黑点,体侧具4条模糊的灰黑色宽横带,腹部灰白。尾鳍圆形。习性:为河口最常见的鱼种,栖息于沿海、河口或红树林等沙泥底质且水流较平缓的区域。挖洞穴居,不好游动,靠胸鳍爬行及跳跃,属底栖鱼类,随著盐度变化而有明显的迁移特性。肉食性,以浮游动物及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分布:日本南部、韩国至香港海域,包括台湾南部、北部及西部海域。鲈形目(Perciformes)弹涂鱼科(Periophthalmidae)约6种热带小型鱼类的统称。产於印度洋-太平洋(从非洲到玻里尼西亚和澳大利亚)。生活在沼泽和河口内以及泥滩上,以能在水外攀行和弹跳而闻名。体长形,可达30公分(12吋)左右,具二背鳍,腹鳍位於体前部,腹鳍部分或全部愈合。头钝,头顶有二个紧挨在一起、可转动的突出的大眼。胸鳍基粗强,有助於在陆上行动。在水外能呼吸空气和鳃腔中的水气。捕食甲壳动物及其他小动物。弹涂鱼与大弹涂鱼一样,可以长期在陆上生存。如果不定期游出水面便会死亡。弹涂鱼不像大弹涂鱼只能生活在泥沼中,弹涂鱼在海岸附近的石头、木块上也可发现它们,和大弹涂鱼一样,它们的头上也有两颗灵活的眼睛,只是比大弹涂鱼小。在我国沿海高潮区或半咸水的河口滩涂地带,生活着一种体长仅数十毫米的小型鱼类,头大而方;眼突出并能转动;胸鳍基部有一肌柄,可以用作在陆上支撑、爬行的器官;左右腹鳍愈合成一个吸盘。弹涂鱼有离水觅食的习性,每当退潮时。它常依靠胸鳍肌柄爬行跳动于泥涂上以觅食,或爬到岩石、红树丛上捕食昆虫,或爬到石头上晒太阳。当它出水后,发达的鳃室充满了空气,并把尾部浸在水中,作为辅助呼吸之用。离水生活已经成为它的重要习性。它能在陆地上象蜥蜴一样活泼运动,胸鳍肌柄能前后自如运动,起着爬行动物前肢的作用。为了加强在陆上爬行能力,臀鳍变得很低,尾鳍下叶的鳍条变粗。在泥涂上行动时有步调,每一步必配合胸鳍的向前活动,即先用胸鳍踏在地上,再把身体拖向前去,步调的重复很快。当胸鳍向前运动时,腹鳍起着支撑身体的作用。当它在作短距离蹦跳时,只依赖胸鳍的活动;而在作一米以上距离的跳跃时,就必须辅助于尾部叩击地面。当它在躁急或受惊吓时,才会作远距离跳跃。每当退潮时,你可以在滩涂地方看到弹涂鱼在跳来跳去地玩耍和互相追逐。弹涂鱼的视觉非常灵敏,稍受惊动就很快跳回水中或钻入洞穴、岩缝中。弹涂鱼 Boleophthalmus petinirostris,又名跳鱼、泥猴,属鱼纲鲈形目弹涂鱼科。有两种,一种俗称花兰,体长12—45厘米,青蓝色,背部遍布小星点,质好、味美;另一种俗称扣兰,体长不到10厘米,骨硬,略有苦味。弹涂鱼在我国沿海均产之,而且常平可以生产,尤以夏、秋两季产量较多,而我市沿海涂滩肥沃,适宜弹涂鱼生长繁殖。以瓯海区沙村为例,村民下滩涂捕捉弹涂鱼,年捕获量约50吨。分鲜食、干晶两种,均为筵席上名菜。有滋肝补肾和愈合创口的功效,由于弹涂鱼肉质细嫩,富含油质,经济价值很高,很受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目前我市有些地区正在开始进行人工试验养殖,如果成功将有更多的弹涂鱼上市供给。[形态特征]体呈圆柱形,一般体长10~20m厘米、体重20~50克。眼较小,突出于头背缘之上,下眼睑发达、口端位,两颌各有牙1行,上颌牙呈锥状,前方每侧3个牙呈犬牙状;下颌牙斜向外方,呈乎卧状。体背黑褐色。腹部灰色。背侧有6个黑色条状块,周身遍布不规则的绿褐色斑点、背鳍二个,第1背鳍很小。仅有鳍棘5条,鳍棘末端成丝状延长,其中第3棘最长;第2背鳍与臀鳍均较长,其长度大体相等。尾鳍楔形、宽大,第2背鳍有3条通常的灰白色横线,胸鳍有黄绿色虫纹状图案,十分艳用。食用方法:家庭食用以氽汤、打卤味道最鲜美,也适于清蒸、红烧或做鱼九子。弹涂鱼弹涂是一种特殊的鱼类,在陆地上生活的时间要比在水中长,它们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以及非洲的大西洋海岸。弹涂鱼离开水之后会非常活跃。弹涂鱼就是一种鱼啦~三、介绍弹涂鱼or红树林在红树林中有大量不同种类的动物,其中不少动物是以水陆两栖的方式生活,其中一种是两栖的鱼类,它就是弹涂鱼了。弹涂鱼的种类:弹涂鱼有两种种,较小的一种比较常见,称为广东弹涂鱼﹝Perio- phthalmus cantonensis﹞,身长可达一百亳米,当海水低潮时,在红树林的泥滩附近经常可以看见它们;另一种称为薄氏大弹涂鱼﹝或简称大弹涂鱼﹞(Bo- leophthalmus boddaerti),成长后身长约二百亳米。它不及广东弹涂鱼那样适应陆上生活,它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很短时间。潮退时,在浮桥尽头的水边附近,常有它们的足迹。弹涂鱼的呼吸系统:广东弹涂鱼非常适应其半陆生的生活,可以离水一段长时间。它的呼吸方法是先让腮腔充满水,然后使水通过腮部。不过,用这种方法获得的氧气很快就会用完,它必须经常到小水洼或海边去,吸入新鲜的水。弹涂鱼也可以通过皮肤吸收氧气,不过它们一定要保持皮肤湿润,才可这样做;事实上,广东弹涂鱼大多用这个方法吸取氧气。薄氏大弹涂鱼呼吸的方法效率较低,它大多倚赖让水经过腮部这途径,因此它不能像广东弹涂鱼那样适应陆上生活,所以也较少被人见到。弹涂鱼的身体:广东弹涂鱼和薄氏大弹涂鱼都呈深灰褐色或绿色,身上有几颗较深色的斑点或几条斜纹。弹涂鱼有一双鼓凸的大眼睛,长在头顶上;它们有两片背鳍,能够像船帆似的升降。最重要的是,弹涂鱼的胸鳍肌肉结实,强壮有力,而且胸鳍连在一起,并向前弯它可以将胸鳍当拐杖一样使用,使它们能在淤泥滩表面上弹跳自如。假使它将身体弯向一边,然后突然伸直,动作可以更快。利用这些方法,弹涂鱼能够「跳」过半公尺以上的距离。弹涂鱼的腹鳍合并在一起,形成一个吸盘,因此它可以攀附在红树的茎部和支柱根等垂直的平面上。在水中,这些鳍的作用就跟其他鱼的鳍一样,可以正常地游动。弹涂鱼的眼睛可以转动,使它的视野范围扩及每个方向;它又具有特别的褶层,让眼睛可以在陆地上时缩入其内加以润滑;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因为弹涂鱼没有泪腺,不能保护角膜免受损伤。弹涂鱼的捕食:广东弹涂鱼是食肉动物,主要以昆虫为食。所有弹涂鱼在空气中都非常好,但在水中时,其眼球的晶体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影像。故此,虽然它在陆上水中均能觅食,但它多喜欢离水寻找食物;薄氏大弹涂鱼则是吃淤泥的动物,它把头垂在淤泥面上扫来扫去,像吸尘机似地吸取泥面上一薄层营养丰富的藻和碎屑。在泥滩表面的养份循环系统中,薄氏大弹涂鱼的地位十分重要;因为它们吃了淤泥碎屑后,又成为白鹭和苍鹭等无数涉水鸟的食物。弹涂鱼的居住环境:弹涂鱼住在垂直的狭窄地洞中,洞的直径约二厘米。洞口往往有两个,相距十五厘米左右;洞口四周堆著淤泥,这些泥堆是弹涂鱼在掘洞时用口衔著带上地面,堆在洞口周围的。两条隧道在地下十厘米深处接合,接合处再在一条垂直的地道,长约二十厘米;弹涂鱼的地洞,都呈「Y」形。弹涂鱼的繁殖:每到繁殖季节,雄弹涂鱼便会高竖背鳍,以胸鳍撑高身体来吸引雌弹涂鱼。受到吸引的雌弹涂鱼会跟雄弹涂鱼入洞产卵。从此两鱼共同生活,雌弹涂鱼留居洞内,雄弹涂鱼则负责守卫。据资料显示,世界上红树植物共有20科27属70种(林鹏,1997),除3种蕨类植物外,所有真红树种类都是乔木或灌木,没有草本,藤本植物列入。中国有12科15属27种(含1个变种)。中国香港的红树植物种类较少,据统计只有8科10种(张宏达等,1986),常见的约有7科8种(Hodgkiss,1986),最近期的大规模调查则显示有7科8种(Tam& Wong,2000)。其中以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最为常见,木榄较为罕见,红海榄、银叶树则极为罕见,另有11科17种伴生植物(张宏达等,1986),其中以黄槿、海芒果等最为常见。Tam&Wong(2000)最近的调查发现有共12种其他伴生植物。红树林的动物:红树林区的底栖动物因生态小生境的不同可分为树栖动物、底表动物及底内动物,树栖动物具有垂直分带现象,其垂直分化与潮位线存在着一定关系,底表及底内动物除了受潮汐作用影响外,也与沉积物关系密切。基本上软体动物是红树林区最大的动物类群,约占 2/5。中国香港红树林区内主要的无脊椎动物有15科23种,另有研究显示物种数目可比此数目还要多,单在米埔中也发现81种(不计算昆虫)。其中著名的有孤边招潮蟹(Uca arcuata)、米埔相手蟹(Chiromanthes maipoensis)、锯缘青蟹(Sculla serrata)等,还有常年栖息于红树林地上和地下部分的各种底栖动物,其中以腹足类(gastropod)最常见,如沼螺(Assiminea)、双壳贝嚼肌蛤(Musculista senhausia)、鸭背蛤(Laternula truncata)等。红树林中另一常见的动物是鸟类,在其中栖息生活的主要鸟类约有17科45种,终年居于红树林内的则不多,仅有夜鹭(Nycticorax nycticoras)、灰头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褐头鹪莺(Prinia subflava)、绿鹭(Butorides stiriatus)等,它们或是筑巢于红树林中或是白天歇息而黄昏则觅食于红树林间;但是在中国香港红树林及其附近沼泽海湾过冬、觅食或作为迁徒中途站的鸟类却多达250种,每年春秋两季南下过冬,或是北上繁殖旅途中在此逗留一段时间,利用红树林及其附近沼泽海湾内丰富的生物资源为生,并贮存养分,以备日后飞行,它们大都集中在米埔沼泽区内觅食。栖息于红树林内的脊椎动物并不很多常见的仅有广东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和黑斑水蛇(Enhyaris benti)等。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香港红树林(米埔)有记录的昆虫400多种,海洋无脊椎动物90多种,碟类50多种等。红树林的类型:有关红树林的类型可根据群落的组成种类、外貌结构和生境、特有生态幅度和分布区域,可划分为潮间带海滩红树林(beach-mangrove/true mangrove)和特大***才浸到的海岸半红树林(coast semi-mangrove)两大类,然后按群落的特征再划分各种类型。海滩红树林(beach-mangrove/true mangrove)本类型是分布在潮水间歇性淹没的海岸地区上,是红树林的主要类型,或称为「典型红树」。组成种类以红树科植物为主,类型多,分布广而面积大:据统计,中国香港有9种红树植物,其中以秋茄、桐花树、白骨壤最为常见,而木榄则较为罕见。海岸半红树林(coast semi-mangrove)本类分布于海潮一般不易抵达的地带,其中包括如黄槿等常见伴生植物,一般海岸堤边与滩红树林相接而成带状分布。大陆称为「后红树林」。这种类型的组成种类较杂,以非红树科的耐盐植物为主,分布积也不大。其实红树林的生长环境非常恶劣的,因为中国香港后海湾是珠江口的附近,是咸淡水交界,红树的生长环境是含有颇高盐分,而且红树的根经常浸在水里,若根长期浸在水里会腐烂的,而且水中较少氧份,红树又要与水中其他生物争氧份,在这种恶劣环境中,它唯有改变自己来适合环境。它将叶脱去,从而除去身体内的盐分,而且它的生长及繁殖速度很快,因为它要以此来冲淡盐分;而它为了能吸取更多的氧气,于是它生长了一些出水通氧根和支柱根。在中国香港比较明显的例子是白骨壤。参考:.geocities/godzilla_52001/mangrove6红树林***,自由的百科全书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mons/thumb/f/f0/Mangroves/200px-Mangroves图片参考:zh.***/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红树林的水上和水下部分红树林是一种稀有的木本胎生植物。全世界红树林树种约有55种。以中国大陆来说,红树林分布在的海南、广西、广东和福建。生长条件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mons/thumb/9/95/World_map_mangrove_distribution/250px-World_map_mangrove_distribution图片参考:zh.***/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世界红树林分布红树林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沿海沼泽的植物群,于全球南北纬二十五度间的河口及海湾,地区主要由红树目的常绿灌木组成,一般生长在潮汐与海浪比较弱的海湾里,非常适应潮间带缺氧和盐量高的土壤。重要性红树以凋落物的方式,通过食物链转换,为海洋动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吸引深水区的动物来到红树林区内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由于红树林生长于亚热带和温带,并拥有丰富的鸟类食物资源,所以红树林区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徒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的觅食栖息,生产繁殖的场所。红树林另一重要生态效益是它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功能。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能有效地滞留陆地来沙,减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体宛如一道道绿色长城,有效抵御风浪袭击。红树林的工业、药用等经济价值也很高。保育由于工业和地产开发、海水养殖等原因,近40年来,世界各地红树林湿地的面积大幅度地减少了,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弹涂鱼 [编辑首段]***,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到:导航搜寻图片参考:upload.wikimedia/***/mons/thumb/4/42/Periophthalmus_modestus/180px-Periophthalmus_modestus图片参考:zh.***/skins-1.5/mon/images/magnify-clip泥泽上的弹涂鱼弹涂鱼,两栖鱼类,又名泥猴、石贴仔,跳跳鱼。全身似泥泽色调的灰褐色,并布满深色的斑纹,特大的胸鳍肉质化,适于泥泽的爬行,身体修长,尾部扁平,常见于中国香港及台湾等地的红树林湿地地区。常见弹涂鱼包括广东弹涂鱼﹝Perio- phthalmus cantonensis﹞,身长可达100亳米;另一种称为薄氏大弹涂鱼,又称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boddaerti),成长后身长约200亳米。它不及广东弹涂鱼那样适应陆上生活,它只能停留在地面上很短时间。目录[隐藏] 1特性 1.1广东弹涂鱼 1.2大弹涂鱼 2相关新闻报导 3参看 4参考 [编辑]特性弹涂鱼能用湿润的皮肤和鳃室中的水分呼吸,能够适应半水半陆的潮间带环境,栖息于河口水域、沼泽及泥滩,在泥下建造由两条垂直地道构成的洞内居住。在繁殖季节时,雄性的弹涂鱼会竖起背鳍,吸引雌鱼,成功后会钻入地道。 [编辑]广东弹涂鱼广东弹涂鱼的食物以螃蟹、昆虫为主食,多留守于近岸红树林内,其体型较小,满布深色斑纹,会依附在石头或红树树干等垂直面上;回到水中,弹涂鱼亦可像鱼类游动如自。一般涨满潮至刚退潮之间是观察良时。 [编辑]大弹涂鱼大弹涂鱼以泥滩上的藻类和碎屑,体型较大,身上有萤光蓝点,大弹涂的胸鳍在中间接合及前弯,有如枴杖,有助弹跳或爬行;当潮退后,大弹涂鱼会其从洞内爬出。 [编辑]相关新闻报导 2007年3月,广东发生多人进食云斑栉虎鱼而发生中毒事件,该种含毒素的鱼种和弹涂鱼外形相似,因而曾被误以为他们因进食含雪茄毒的弹涂鱼中毒。 2007年11月15日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香港分会公布「我最喜爱海洋10宝」公众网上投票结果,此网上投票为期4个月选出最受欢迎十种本地海洋生物。弹涂鱼得二百六十九票荣获「我最喜爱海洋10宝」第五位。 [1]、 [2]、[3]红树林:红树林是热带至亚热带地区河口地带的其中一个主要的沿岸自然现象,可在一些松软潮湿且满布泥泞的「湿地」上找到,是资源最富庶的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是指生长在热带地区被陆地包围的海湾中的植物群落,主要是红树科植物,还有其他生长在潮涧带的乔本和灌丛植物。红树林是一种常绿植物的生态群落,当中包括多个不同科植物,但均拥有类似生理结构和特征,以适应沿岸高盐份的生长环境。弹涂鱼:若在红树林内或泥滩上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一种外表有点像鱼,但又可在泥上爬行和弹跳的生物,此时,你会否怀疑它们的「正式身分」?不错,这就是弹涂鱼,如假包换的虎鱼科两栖鱼类。在中国香港常见的有广东弹涂鱼及大弹涂鱼,它们的身体修长,尾部扁平,全身呈灰褐色,广东弹涂鱼体型较小,满布深色斑纹,而大弹涂鱼则体型较大,点缀著萤光蓝色小点,它们近头顶处凸出一双可灵巧活动的大眼睛,外貌的确甚为有趣。大弹涂鱼肉质化的胸鳍在中间接合及前弯,有如拐杖,帮助它们于泥滩上向前弹跳或爬行;广东弹涂鱼合并为吸盘的腹鳍,则让它们得以依附在石头或红树树干等垂直面上;回到水中,弹涂鱼却又能像一般鱼类那样自如地游动。弹涂鱼能离水活动一段时间的另一原因,是它们既用鳃,亦可透过湿润的皮肤和鳃室中的水分维持呼吸,堪称为鱼类中「入水能游,出水能跳」的代表。它们能够适应半水半陆的潮间带环境,栖息于河口水域、沼泽及泥滩,在泥下建造由两条垂直地道构成的洞内居住,广东弹涂鱼的食物以螃蟹、昆虫等节肢动物为主,多留守于近岸红树林内,而大弹涂鱼则喜欢摄食泥滩上的藻类和碎屑。广东弹涂鱼会于涨满潮至刚退潮之间爬到堤岸、沙洲、泥滩边缘,以及水面的树枝、露出的石头上休息,是观察其活动的好时机。而观察大弹涂鱼则要在潮退后待其从洞内爬出来才可看到。在繁殖季节时,雄性的弹涂鱼会竖起背鳍,并以发达的胸鳍起身体,吸引雌鱼,经过一轮舞动后,若求偶成功,便双双进入地道,共同展开生活。在空旷的泥滩上,阳光普照下,一众大弹涂鱼齐齐起舞,闪烁著萤光蓝点,就像舞者于舞池上示范表演,煞是好看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