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冬眠百科-动物冬眠百科知识 2024-09-23 15:07:00 0 0 什么是动物的冬眠? 动物的冬眠是一种生物适应策略,它指的是某些动物在寒冷的冬季进入一种休眠状态,以减少能量消耗并保护自身。 冬眠的动物会降低体温、心率和呼吸率,进入一种类似于睡眠的状态,几乎不活动,以节省能量和避免寒冷环境对身体的伤害。 冬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寒冷的冬季环境中食物稀缺,而动物需要大量能量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通过进入冬眠状态,动物可以降低能量需求,延长存活时间。 此外,冬眠还可以帮助动物逃避掠食者的追捕,提高生存率。 冬眠的不同动物的冬眠方式和时间都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哺乳动物如松鼠和刺猬会在秋季储存食物,然后进入冬眠状态,直到春天来临。 而一些冷水鱼类如鲑鱼和鳟鱼则会在冬季进入冰冷的水中,进入冬眠状态。 此外,一些昆虫和两栖动物也会通过冬眠来适应寒冷的环境。 冬眠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动物在面对寒冷环境时的一种生存策略。 通过研究冬眠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理适应机制,为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小动物冬眠的科普知识? 2、蛇 蛇也是需要冬眠的动物,所有种类的蛇都会冬眠。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蛇会进入冬眠。在这个温度下,蛇通常在秋天冬眠。 3、青蛙 青蛙是两栖动物和冷血动物。他们的体温会受到温度的影响。随着气温变冷,他们的体温会逐渐降低。当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时,青蛙进入土壤并保持睡眠以避免寒冷。 4、亚洲黑熊 黑熊有冬眠的习惯。冬天来临之前,它们会在树洞、洞穴和大树的洞穴、原木或石头、河岸、沟渠和浅洼地里筑巢。秋天吃很多东西为冬眠做准备。他们会吃很多食物来储存脂肪。它们整个冬天都会在洞穴中冬眠,并保持不动和半睡眠状态。 5、刺猬 刺猬是异养动物,因为它们不能稳定地调节自己的体温来维持相同的水平,所以刺猬在冬天冬眠。刺猬的冬眠温度下降到9度。每分钟呼吸1-10次。枯枝和垃圾堆是刺猬最喜欢的冬眠场所。冬眠的刺猬偶尔醒来,但不吃东西,很快又睡着了。冬眠的刺猬如果醒得太早,就会饿死。 6、乌龟 龟不能通过新陈代谢完全控制体温。它的体温会随着环境而变化,它属于变温动物。冬天,温度太低,这使得海龟很难移动和寻找食物。因此,有必要减少新陈代谢以保存能量。此外,天气寒冷,食物来源减少,冬眠是一种自我保护,减少体力消耗。 冬眠是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体温、新陈代谢和其他生理活动的极度但有规律的下降被用作减少能量消耗的适应。这个定义不再包括季节性或昼夜冬眠,即温度变化的有机体对环境温度的下降作出被动反应。目前,我国的陆龟基本上可以冬眠,例如,三大陆龟、中国草龟、中国花龟、毛龟、鹰嘴豆、三线杜鹃等。黄头杜鹃、黄脚杜鹃、锯脚杜鹃等。在半水中。 7、睡鼠 有一只睡鼠以贪睡命名。它们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冬眠长达9个月。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冬眠动物。正是因为他们睡得太久,他们经常在长时间的睡眠中饿死。 睡鼠很困,一生中有3/4的时间都在睡觉。它们冬眠了很长时间。从深秋到春天大约有9个月是它们的冬眠期。在此期间,睡鼠不吃东西,呼吸几乎停止,没有外部声音能唤醒它们。然而,当睡鼠在秋天不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并饥饿地进入冬眠时,它们通常会在长时间睡眠中因能量不足而饿死。每年都有大量的宿舍死于这一原因,它们的繁殖能力很低,因此物种数量持续减少。 8、黄蜂 wasp,也称为wasp或leech。黄蜂是一种半冬眠昆虫。当冬天来临时,黄蜂会向小组报告以保持温暖。受精的雌性离开它们的巢穴去寻找避难所,比如墙壁裂缝和干草垛,以便在冬天聚集在一起。温度越低,挤得越紧。温度越高,拥挤越松散。当温度高于7℃时,团块开始破裂。越冬后黄蜂的存活率主要与聚束质量有关。 9、蝙蝠 蝙蝠有很多种。一些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物种不需要冬眠,但是它们中的大多数在冬天需要在寒冷的地区冬眠,因为蝙蝠的食物主要是昆虫,而昆虫在冬天是休眠的或者等待在蛋中孵化,所以蝙蝠只能冬眠并且没有食物也能生存。 许多栖息在森林中的蝙蝠在冬天迁徙到温暖的地区,有时会飞上几千英里。温带的穴居蝙蝠冬眠。蝙蝠大多在洞穴中冬眠。在冬眠期间,它们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呼吸和心跳每分钟只有几次,血流减慢,体温下降到与环境温度一致,但冬眠并不深。在冬眠期间,蝙蝠有时排泄和进食,醒来后可以立即恢复正常。 它们的繁殖力不高,存在“延迟受精”现象。也就是说,在冬眠前的交配过程中不会受精。精子在雌性动物的生殖道中过冬。第二年春天醒来后,交配后的雌性动物开始排卵和受精,然后怀孕并产下婴儿。 10、蚯蚓 在0℃-5℃下冬眠,在0℃以下冻死,在40℃以上死亡,在32℃以上停止生长。蚯蚓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蚯蚓对环境的依赖通常比温血动物更为显著。环境温度不仅影响蚯蚓的体温和活动,还影响蚯蚓的代谢、生长和繁殖等。温度对其他生活条件也有较大影响,从而间接影响蚯蚓。因此,温度是蚯蚓最重要的生存条件之一。 动物冬眠有关知识? 动物冬眠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小刺猬蜷着睡,蝙蝠倒挂着睡,蛇喜欢集体冬眠等。 (1)大吃大喝储存脂肪。如:熊。 (2)迁移住的地方。如:大雁、燕子等。 (3)加厚自己身上的皮毛或者羽毛。如:兔子、鹿、狐狸、麻雀、乌鸦等。 (4)贮存食物。如:松鼠、蜜蜂、蚂蚁等。 (5)产卵过冬。如:螳螂、蝗虫等。 (6)躲在安全的地方过冬。如:苍蝇和蚊子。 动物们是怎么冬眠的呢? 1、冷冻过冬爱尔兰有一种蛇,在冬天来临的时候,会游到水中,让寒冷的风把自己冻成“冰棍”过冬。这时候,当地的人就欢欢喜喜把这些“冰棍”抬回家中,制成风景别致的“门帘”,挂在门上。等到春天,冰雪融化,蛇苏醒过来后便溜走了。 2、大睡过冬土拨鼠冬天进入冬眠,呼呼大睡。这时候土拨鼠蜷曲成一团,体温急剧下降至摄氏零度左右,浑身变得僵硬,即使用烟熏,用棍子把它打得滚来滚去,它也毫无反应。 3、撞肚皮过冬说起兔子,人们就会想到兔子又长又密的毛,然而,兔子仅靠穿上这件“冬装”是抵御不了寒冷的。所以,一到冬天,兔子们就挤在一起,互相横向撞击肚皮,以此产生热能取暖。 4、跑步过冬作为森林之王的老虎在寒冷的深山老林里,虽然虎皮加身也必须不停地跑步,并且非常专心,连近在咫尺的猎物都会弃之不顾,只有这样不停地奔跑,它才能保持生存的温度。 5、深筑洞过冬入冬以前,穿山甲开始构筑冬窝。这个冬窝长达10多米,并穿过几个白蚁窝。穿山甲躲进这里,而且等于住进了食品仓库,又温暖又可以随时美餐白蚁。 6、节尾狐猴、细尾獴喜群居,特别喜欢一大家子黏在一起抵御寒冷。 冬眠是什么意思呢? 冬眠(英语:Hibernation),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冬眠,是一些异温动物(一些冬眠哺乳类与鸟类)和变温动物在寒冷冬季时其体温可降低到接近环境温度(几乎到0℃),全身呈麻痹状态,在环境温度进一步降低或升高到一定程度,或其他刺激下,其体温可迅速恢复到正常水平。 冬眠,是变温动物在寒冷的冬天避开食物匮乏的一个“法宝”。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著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冬眠的动物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哺乳动物中的单孔目、有袋目、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及灵长目中的个别种类,鸟类中的褐雨燕及蜂鸟等都有冬眠行为,称之为冬眠型动物,即异温动物。这类动物体型较小而代谢率较高,比大型的恒温动物,相对地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才能维持恒定体温。熊及臭鼬等动物在冬季呈麻痹状态,但体温不降低或降低少许,且易觉醒,有半冬眠动物之称。变温动物到冬季亦呈麻痹状态,但它们的体温是随环境温度被动地变化,在温度降低到可耐受温度以下时,不会被激醒,而是被冻死。这种行为与恒温动物的冬眠完全不同。称之为蛰眠。 冬眠型动物的年度周期可分为非冬眠季节(生殖季节)与冬眠季节。北京地区的刺猬约于3月底出眠,并立即进行生殖活动,完成生殖后便转入肥育期,一直到10月初,是非冬眠季节;10月-3月是冬眠季节。此时,动物蜷缩不动,不吃不喝,代谢率降低到最低水平。在这两个季节里,动物的生理状态迥然不同,但又互相依存。非冬眠季节后期的肥育为冬眠储存能量,在冬眠季节后期,性腺开始发育,动物出眠后便可立即进行生殖活动。冬眠型动物在非冬眠季节中,其体温是恒定的,而在冬眠季节体温是可变的。故特称为异温动物。在非冬眠季节里其体温也有2~5℃的波动,而与其亲缘相近的非冬眠型动物的体温波动仅0.5℃左右。此外,冬眠型动物对低温的耐受能力也显然地大。人的致死低体温是29~26℃,大鼠是15~13℃,而冬眠型动物则可耐受接近0℃的低体温,甚至超冷状态,如蝙蝠超冷到-9℃仍可复苏,自动产热使体温上升到正常。这是异温动物区别于恒温动物或变温动物的重要特征。 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