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原始世界动物大百科_播放原始世界动物大百科视频

世界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

  流行音乐是在都市文明中发展起来的。有人认为其源头可上溯至古代希腊、罗马帝国城市中的游吟歌手,但绝大多数的学者还是倾向现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兴起于19世纪的欧美工业化城市。  在19世纪上半叶,流行音乐尚未形成独立的体裁形式。当时的流行音乐主要有两种形式:通俗化的的古典音乐和精雅化的的民间音乐。前者是将古典音乐中的一些篇幅短小、音乐语言通俗易懂的小品或选段加以改编,使之变得简单,然后通过各种传播手段使其为更多的人接受。19世纪中出版的许多根据歌剧和交响乐的片段改编的钢琴四手联弹乐谱就是供广大市民家庭在茶余饭后消遣用的。后者是将质朴单纯的民间音乐用现代音乐手段加以美化包装,削弱地方色彩,使其能够在更大的范围里流行。如爱尔兰民歌《伦敦德里小调》(丹尼男孩)和《夏天最后的一朵玫瑰》,19世纪中经过作曲家的改编后,在欧美各国广为传唱。即便到了今天,这种通俗化的古典音乐和精雅化的民间音乐依然在流行音乐(尤其是器乐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进入20世纪后,流行音乐逐渐产生了一些独有的体裁形式,如爵士乐、摇滚乐、“叮砰巷”风格的流行曲等,开始了独立发展的新时期。然而此时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在层次和深度上比19世纪更甚。  “乡村与西部”(Country and Western)音乐原是一种典型的处于原始状态的美国民间音乐。20年代后,经过广播电台、唱片公司等媒介的发掘推广,很快进入了流行音乐领域,成了美国流行音乐中的一处重要分支。在60年代中美国的“民谣复兴运动”、80年代欧美流行乐坛的“世界音乐”(World Music)潮流乃至中国的“西北风”中都可以看到民间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巨大影响。还有些民间音乐则与流行音乐完全融和为一体了。像拉美的一些舞蹈音乐(如:控戈、伦巴和桑巴等)就很难确定其窨应归属于民间音乐还是流行音乐的范畴。  本世纪20年代初,以格什温的《布鲁斯狂想曲》为代表的美国“交响爵士”(Symphonic Jazz)运动试图将爵士音乐语言与交响音乐的形式相结合。50年代的“第三潮流”(Third Stream)音乐和60年代末的“艺术摇滚”(Art Rock)则是从音乐思维的层面上将这两种音乐相融合,比“交响 爵士”更进了一步。70年代末兴起的“新时代”(New Age)音乐更是综合了自中世纪的天主教圣咏、原始部落的宗教乐舞、直至当代锋派的实验音乐。  流行音乐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见《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 舞蹈卷》)。  “流行音乐”是根据英语Popular Music(Pop Music)翻译过来的,又称“通俗音乐”。  “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民间音乐”一样,是一种音乐形式、风格和流派。  “流行音乐” 并不等于“流行的音乐”、“通俗的音乐”。“流行”、“通俗”只是“流行音乐”的重要的特征。例如:贝多芬的《致艾丽丝》世界流行,但它属于“古典音乐”,而非“流行音乐”;爵士乐在中国并不很流行,但它却是“流行音乐”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支系。  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古典音乐三者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以至于有时候很难将其截然分开,同时在产生的时间上、传承及社会存在的方式上等方面又有许多不同。  产生时间上的区别  民间音乐最为古老,可以上溯至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在人类已进入工业文明的今天,所谓的民间音乐通常特指那些产生并流行于农业地带的音乐或由此类音乐演变发展而来的音乐。  古典音乐萌芽于欧洲中世纪的宗教音乐,又经过文艺复兴的洗礼,王公贵族的扶植,中产阶级市民的参与,在18、19世纪中达到全盛。  流行音乐的出现则要晚得多,是在19世纪上半叶随着近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城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史中的两次飞跃 ————爵士乐和摇滚乐分别出现于本世纪初和50年代,恰好于现代工业中的“电力革命”(电力能源的广泛应用)和“电子革命”(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应用)相同步。  传承方式上的区别  民间音乐以口传心授为主,形态相对比较稳定,发展演变比较缓慢。有时一首民歌历经几百年而依然保持原貌。民间音乐的流传范围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较大,相互间的影响渗透亦相对较少。各地的民间音乐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民间音乐的这种某一特定局部的稳定单调恰恰构成了其整体上的丰富多彩。  古典音乐的传承是以学院式的严格训练来实现的。学生通过大量的书面文献和体系化的理论学习来了解把握传统,又以高度的理性自觉来突破传统,以求创新。古典音乐既有承袭前人,保持传统的一面,又有不断创新,飞速发展的一面。  流行音乐的传承也是以口头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体系化理论和书面文献。但流行音乐借助了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唱片(录音)和广播电视,故而受地域空间和时代的限制比较少。听众的喜新厌旧又使得流行音乐不断翻新。但由于受制于流行音乐家自身的素养和听众的欣赏习惯,流行音乐的形态演变远不及古典音乐那般迅速。  社会存在方式上的区别  民间音乐是一种集体创作的音乐,一首民歌往往要历经几代人的不断加工完善。民间音乐的主要功能是自娱自乐,创作表演者与接受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的角色区分。  古典音乐是一种精英文化,欣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音乐知识。严肃的古典音乐家总是力图在作品中最充分地展示个性,20世纪的先锋派音乐更是完全不顾大多数接受者是否能充分理解其作品的内涵。  流行音乐是一种用工业化方式生产的音乐商品,音乐家的个性与理想的展示常受制于市场需求。为满足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们的消费需求,流行音乐呈现出混杂多变的面貌,使人很难确切把握其整体文化特质。流行音乐只是一种载体,承载着当代社会所存在的任何一种思想意识。  流行音乐大致包括以下分支  (一)爵士乐及摇滚乐,均起源于美国。爵士乐从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摇滚乐也将近半个世纪。它们流播到全世界每个角落,至今长盛不衰。这两种超越时空的流行乐种是当代流行音乐的主流。在发展过程中它们还有各种变种,如爵士乐分热爵士、冷爵士、鲍普乐及现代爵士乐等;摇滚乐分民歌摇滚、爵士摇滚、硬摇滚(重金属摇滚)、软摇滚、交响摇滚(艺术摇滚)及歌剧摇滚等。  (二)世界各国各民族的社交舞曲和民间舞曲,如欧美上层社会流行的圆舞曲、小步舞曲、加伏特舞曲、波尔卡舞曲和玛祖卡舞曲,以及拉丁美洲、南美洲的伦巴、探戈、桑巴舞曲等。这些社交舞曲及民间舞曲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优美动人的旋律以及丰富多姿的节奏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爱。除运用于伴舞外,不少还成为音乐会的保留节目,称得上是雅俗共赏。  (三)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地区性音乐(如美国的布鲁斯、拉格泰姆和乡村歌曲),通俗性的创作歌曲(如港台流行歌曲,中国二三十年代流行曲,八九十年代通俗歌曲以及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日本、意大利及前苏联通俗歌曲等)和按照轻音乐的笔触、情调加工改编的民间歌曲、乐曲等。  (四)古典音乐中各种轻松活泼的乐曲、舞曲、标题小品、歌剧、舞剧选段以及以古典音乐为素材的各种改编曲、通俗钢琴曲等。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也夫称这类音乐为“轻的严肃音乐或严肃的轻音乐”是十分贴切的。这类格调高雅的通俗精品具有永恒的美,脍炙人口炙人口,百听不厌。  (五)各种实用性的影视音乐、背景音乐、环境音乐、广告音乐、以及供剧院、歌舞厅、夜总会及家庭等场所使用的娱乐及自娱性音乐(包括卡拉OK曲库中的大多数曲目)

俄罗斯发明家排名?

第一位,柯尔莫哥洛夫

俄国数学家,主要在概率论、算法信息论和拓扑学贡献,最为人所道的是对概率论公理化所作出的贡献。他曾说:“概率论作为数学学科,可以而且应该从公理开始建设,和几何、代数的路一样。

柯尔莫哥洛夫是现代概率论的开拓者之一.柯尔莫哥洛夫与辛欣共同把实变函数的方法应用于概率论. 1933年,柯尔莫哥洛夫的专著《概率论的基础》出版,书中第一次在测度论基础上建立了概率论的严密公理体系,这一光辉成就使他名垂史册. 因为这一专著不仅提出了概率论的公理定义,在公理的框架内系统地给出了概率论理论体系.而且给出并证明:相容的有限维概率分布族决定无穷维概率分布的“相容性定理”,解决了随机过程的概率分布的存在问题;提出了现代的一般的条件概率和条件期望的概念并导出了他们的基本性质,使马尔可夫过程以及很多关于随机过程的概念得以严格地定义并论证. 这就奠定了近代概率论的基础,从而使概率论建立在完全严格的数学基础之上.

20世纪50年代中期,柯尔莫哥洛夫开创了研究函数特性的信息论方法. 他引进了度量空间ε熵集的概论,从而得到了函数族与空间《度量地积》的评估方法. 1956年他意外地发现:每一个不论是多少变元的连续函数都可以表示成三元连续函数的叠加.1957年,他的学生阿诺尔德证明了每个三元函数均可表示为二元函数的叠加,从而对于连续函数的情形,解决了希尔伯特第13个问题. 这进一步证明了不管是多少变元的连续函数都可以表示成一元(或多元)连续函数的叠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他又创造了信息算法理论.

第二位,切比雪夫

俄罗斯数学家、力学家,彼得堡数学学派的奠基人和领袖。。他一生发表了70多篇科学论文,内容涉及数论、概率论、函数逼近论、积分学等方面。他证明了贝尔特兰公式,自然数列中素数分布的定理,大数定律的一般公式以及中心极限定理。

第三位,鲁金

苏联数学家,莫斯科数学学派的中心人物。1906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并留校任教。鲁金是现代实变函数论的开创者、奠基人之一。他是描述性函数论的创始人之一,发现了更复杂的集——射影集。并提出了许多相关的猜测。此外,他在解析函数论、微分几何、微分方程等领域都有建树。

第四位,佩雷尔曼

1966年6月13日出生,犹太人,俄罗斯数学家。他是一位Ricci流的专家,证明了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未解决的问题:庞加莱猜想。就是那个拒绝接受菲尔兹奖,拒绝接受克雷研究所的7个千禧问题大奖(100万美金)的大牛,心里只有数学,视钱财如粪土, 就是这么任性。

第五位,马尔可夫

马尔可夫是彼得堡数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以数论和概率论方面的工作著称。他的主要著作有《概率演算》等。在数论方面,他研究了连分数和二次不定式理论,解决了许多难题 。在概率论中,他发展了矩法,扩大了大数律和中心极限定理的应用范围。马尔可夫最重要的工作是在1906~1912年间,提出并研究了一种能用数学分析方法研究自然过程的一般图式——马尔可夫链。同时开创了对一种无后效性的随机过程——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马尔可夫经多次观察试验发现,一个系统的状态转换过程中第n次转换获得的状态常决定于前一次(第(n-1)次)试验的结果。马尔可夫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对于一个系统,由一个状态转至另一个状态的转换过程中,存在着转移概率,并且这种转移概率可以依据其紧接的前一种状态推算出来,与该系统的原始状态和此次转移前的马尔可夫过程无关。目前,马尔可夫链理论与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公用事业中。

第六位,辛钦

辛钦(1894-1959)前苏联数学家、数学教育家。现代概率论的奠基人之一,莫斯科概率学派的开创者。他最早的概率成果是伯努利试验序列的重对数律,它导源于数论,是莫斯科概率论学派的开端,直到现在重对数律仍然是概率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关于独立随机变量序列,他首先与柯尔莫哥洛夫讨论了随机变量级数的收敛性,他证明了:(1)作为强大数律先声的辛钦弱大数律;(2)随机变量的无穷小三角列的极限分布类与无穷可分分布类相同. 在分析学中,辛钦早期研究成果属于函数的度量理论,他引进了渐近导数的概念,推广了当儒瓦积分,建立了辛钦积分.研究了可测函数的结构,并把函数的度量理论应用于数论和概率论中. 辛钦共发表150多种关于数学和数学史论著.在数学中以他的姓氏命名的有: 辛钦定理、辛钦不等式、辛钦积分、辛钦条件、辛钦可积函数、辛钦转换原理、辛钦单峰性准则等等,而其中以他的姓氏命名的定理有多种。

第七位,MaximKontsevich

他于1997年获Poincare奖,1998年Fields奖,2008年Crafood奖,但今年连获两项大奖:邵逸夫奖(100万美元)和Milner基础物理奖(300万美元).

1990年德国波恩大学Max-Plank数学研究所邀请他访问3个月,就在他准备回莫斯科的之前,他参加了Max-Plank研究所的一个为期5天的国际会议,第一个报告是Atiyah,介绍了Witten的一个曲线模空间相交数的猜测,Kontsevich放弃几个晚上参加宴会的机会,想出了一个证明的思路,在会议结束前,Kontsevich报告了他的想法,引起很大的反响。Max-Plank研究所所长Manin于是把他的访问期限延长到了3年。这是Kontsevich一生的转折点,一年后他就完全证明了Witten猜测,还证明了两个量子重力模型的数学等价性,开始跻身世界一流数学家行列。

第八位,雅科夫·西奈

正挪威科学与文学院26日宣布,2014年度阿贝尔奖(Abel)授予俄罗斯数学家雅科夫·西奈(Yakov G.Sinai),授奖理由是"在动力系统、遍历性理论以及数学物理学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奖金约100万美元.雅科夫·西奈1935年9月21日出生于莫斯科,父母均是微生物学家.他是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他被认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曾获得沃尔夫奖、狄拉克奖等.

第九位, 施密特

著名的苏联数学家、地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家。施密特院士的科学活动是多方面的。在其整个生活中,他以极大的热情从事解决科学上“空白点”的最艰难的任务。

在数学方面,他研究了“群渝”简题,井创立了莫斯科代数学派;在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方面,他创立了地球起源和行星的理论,井为苏联地球物理科学的开展开辟了广泛的思路。他的全部科学活动都贯穿着深刻的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施资特院士长时期来是众多科学杂志的编委、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奠基者和编委。他也是卓越的科学普及工作者、年轻学者的导师。

第十位,康托诺维奇

他在集合论、半空间泛函分析、泛函近似计算方面有突出贡献,另外,他还于1939年撰写丁规划论的第一部成形著作《生产组织与计划中的数学扩法》,发展了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规划理论,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