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科动物头条百科百度_鹰科动物图片

什么是鹰?

广义的鹰(hawk;eagle)泛指小型至中型的白昼活动的鹰形类鸟,尤指鹰属(Accipiter)的种类(真鹰,true hawk),包括苍鹰和雀鹰。广义的鹰(hawk;eagle)一词也常用来称呼鹰科的其他种鸟类(如鸢yuān、鵟kuáng和鹞yào),甚至用来称呼某些隼(sǔn)科鸟类(如隼、卡拉卡拉鹰)。鹰是肉食性动物,会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鸟。大型的鹰科鸟类(雕)可以捕捉山羊、绵羊和小鹿。它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动物学上称它是猛禽类。 在我国最常见的鹰有苍鹰、雀鹰和松雀鹰三种。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明确规定:所有的猛禽都属于国家二级以上保护动物,严禁捕捉、贩卖、购买、饲养及伤害。

鹰科起源?

鹰科就是我们说的各种老鹰或者雕,是猛禽界的正统。

鹰的起源目前由于缺乏化石无法定性,只知道根据目前已有的化石资料,鹰形目家族的成员大约出现在3600万年前。

鹰是一种特化十分明显的动物,它的眼睛是所有脊椎动物的极限。这么说吧,人已经是哺乳动物里视觉最发达的,然而与鹰相比,还是差得远。鹰的视力是人类的8倍以上,能够在上千米的高空看见地面上的一小块肉。有人会觉得鹰自带望远镜,适合看远处不适合看近处。有这个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鹰有八倍镜不假,可人家有两套视觉系统。

我们哺乳动物视网膜中央有个凹点,分布着大量视锥细胞,能够感知光线色彩,用于成像。人类的中央凹视锥细胞每平方毫米为15万个,而鹰的视锥细胞每平方毫米为100万个。此外鹰眼的视网膜有两个中央凹,一深一浅。深的中央凹负责看远处,近的中央凹负责看近处。8米以内鹰采用双目正视,超过20米以上的距离,鹰采用单眼侧视。

除了眼睛在动物界登峰造极,鹰的爪子也是动物界数一数二的存在。按照身材与爪子的大小比例,鹰远超过熊、虎、狮等猛兽,是爪子比例最大的动物。这双爪子力大无比,能在抓住猎物瞬间一击致命,也可以直接扭断动物的脊椎。200万年前,人类就曾经被当时一种巨大的雕袭击过,留下汤恩幼儿的化石,脑袋上有一个巨大的窟窿,那就是鹰的爪子造成的。

鹰的食谱几乎全是肉类,并且对肉来者不拒,腐肉也可以接受。正是这种超强的适应能力,鹰成功在全球各地开枝散叶。

雄鹰是兽类还是鸟类?

鸟类。

广义的鹰一词也常用来称呼鹰科的其他种鸟类(如鸢、鵟和鹞),甚至用来称呼某些隼科鸟类(如隼、卡拉卡拉鹰)。鹰是肉食性动物,会捕捉老鼠、蛇、野兔或小鸟。大型的鹰科鸟类(雕)可以捕捉山羊、绵羊和小鹿。它体态雄伟,性情凶猛,动物学上称它是猛禽类

鹰生活在什么地方?

鹰的种类很多,全世界计有190多种,台湾省常见的有20多种,分布于台湾岛的中、低海拔的山区、沼泽、海岸、河口,以动物为食,属猛禽类。在屏东平原常见的鹰科鸟类中,有一种叫白尾海雕,其头、颈为淡褐黄色,背、腹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为特征,是台湾稀有的候鸟。还有一种叫灰面鵟鹰,背为红褐色,腹部白色有条斑,喉部、腮部为乳白色。每到秋季,灰面鵟鹰随着寒流从祖国的东北,或是俄国的西伯利亚经过海上长途跋涉,成群结队来到屏东,有时是几百只,甚至上千只、上万只。在我国最常见的鹰有苍鹰、雀鹰和赤腹鹰三种。   苍鹰(Accipiter gentilis):俗称鸡鹰或黄鹰。是一种大型鹰,雄性体长49-57cm,翅展93-105cm。雌性体长58-64cm,翅 苍鹰 展108-127cm。雄性从头部到前部为灰黑色,眼后为黑色,有明显的白色眉斑;下体白色,杂有数目很多的灰黑色小横斑。雌鸟上体及翼表面为灰褐色,眉纹白而杂以褐纹,下体白色,体下面有纵斑。苍鹰在飞翔时,翼短而宽,先端圆,尾较长。一般常常是扇翅和滑翔交替进行,呈直线状飞翔。在飞翔时翼保持水平状。扇翅速度较其它大型鹰类快。栖于山地森林中,善于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如野兔和野鼠等,偶尔也捕食鸟类。分布于我国东北以至云南、广东、文本等地。繁殖于西伯利亚以及我国的小兴安岭等地。此鸟嗜食鼠等,对农业有益。幼鸟常被驯养作为猎鹰,用以捕捉野兔及小鸟。   雀鹰(Accipiter nisus):雄性体长29-34cm,翅展59-64cm,体重131-180g。雌性体长35-41cm,翅展67-80cm,体重186-345g。成鸟上体青灰色,尾羽较长,有十分明显的深褐色横斑,很容易识别。飞翔时主要是扇翅和短距离的滑翔交替进行,并常在空中呈圈状的飞翔。常栖于山地林间,或在村落附近河川小溪附近地带,飞翔力很强,善捕食小鸟等动物。繁殖 于我国华北北部、东北西北部、呼伦贝尔盟博克图、北部大、小兴安岭等地,冬时常见于四川、云南以东的地区。此鸟也能驯养作猎鹰,用以捕捉小型鸟类。   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比雀鹰稍大,上体为青黑色,尾羽有几条细横带,无眉斑,下体淡灰色。飞翔姿势与雀鹰同,常栖于林中,以蛙、蜥蜴和小形鸟及大形昆虫为食。繁殖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地。  赤腹鹰   学名:Accipiter soloensi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Horsfield, 1821   异名: Falco soloensis Horsfield, 1821   英文名:Chinese Goshawk   别名:鹅鹰、红鼻士排鲁鹞、鸽子鹰   分类:隼形目(Falconiformes)、鹰科(Accipitridae)、鹰属(Accipiter)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的鹰类。下体色甚浅。成鸟:上体淡蓝灰,背部羽尖略具白色,外侧尾羽具不明显黑色横斑;下体白,胸及两胁略沾粉色,两胁具浅灰色横纹,腿上也略具横纹。成鸟翼下特征为除初级飞羽羽端黑色外,几乎全白。亚成鸟:上体褐色,尾具深色横斑,下体白,喉具纵纹,胸部及腿上具褐色横斑。   虹膜-红或褐色;嘴-灰色,端黑,蜡膜橘黄;脚-橘黄。   叫声:繁殖期发出一连串快速而尖厉的带鼻音笛声,音调下降。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中国(国内分布于西南、华南、华北及海南岛、台湾等地);冬季南迁至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   分布状况:不罕见,在整个中国南半部均有繁殖,高可至海拔900米。迁徙经过台湾及海南岛。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