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组织学及胚胎学百科,动物组织学及胚胎学百科知识

动物组织胚胎学肌节名词解释?

肌节(英语:sarcomere,即肌小节、肌原纤维节)是肌原纤维的基本单位。肌节由三种不同肌丝系统组成。

粗肌丝系统成分是肌球蛋白(肌凝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myosin-binding protein C),后者的作用就是链接粗肌丝和肌纤蛋白(肌动蛋白)。

细肌丝由肌纤蛋白单体(连接于伴肌纤蛋白)、原肌凝蛋白和肌钙蛋白组成。

伴肌纤蛋白与肌联蛋白维持肌节的物理结构。

拓展资料:

脊椎动物的肌节长度范围窄,节肢动物的肌节长度差异很大(7倍以上),在同一个体或不同物种之间都观察到

动物的胚胎发育一般包括哪些和中胚层发生?

原肠作用之后胚胎有了内外两个胚层。胚胎继续发育,有的在内外胚层之间,有外胚层和内胚层(主要是外胚层)的细胞浸入,形成了间质(如腔肠动物),由于其作用不大,一般不将它作为一个胚层。在扁形动物以后,在内外胚层之间又有一个新胚层的产生,称为中胚层(mesoderm)。中胚层形成的方式主要有2种。

1.体腔囊法:在原肠背部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形成成对的囊状突起,称体腔囊。体腔囊与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扩展成为中胚层,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因为体腔囊来源于原肠背部两侧,所以又称为肠体腔(enterocoel),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称为肠体腔法(enterocoelous method或enterocoelic formation)。后口动物的棘皮动物、毛颚动物、须腕动物、半索动物、原索动物及脊索动物均以此种方式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2.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内、外胚层,是为中胚层细胞。在中胚层之间形成空腔即为体腔。由于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因此又称为裂体腔(schizocoel),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为裂体腔法(schizocoelous method或schizocoelic formation)。原口动物以端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动物体的组织、器官都是从内、中、外三胚层发育分化而来的。

1.外胚层:分化成上皮、皮肤腺、羽毛、毛等皮肤衍生物;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感觉器官;消化道的前后两端。

2.中胚层:分化成肌肉、结缔组织、骨髓、多数动物的生殖系统、排泄器官的大部分。

3.内胚层:分化成消化道的大部(上皮)、消化道衍生物(肝、胰)和呼吸器官、排泄与生殖器官的小部分等。

胎生,卵生,卵胎生的动物胚胎发育的场所和营养来源分别是?

胚胎的营养来自母体血液。

胚胎通过脐带连接到子宫内的胎盘,在胎盘中母、子毛细血管之间交流养分和代谢废物。

动物组织学及胚胎学百科,动物组织学及胚胎学百科知识

很高兴为您回答

相关推荐

最新
精选

相关文章